诗文 | 碧嶂六重杳旧闻 |
释义 | 碧嶂六重杳旧闻中华五岳,人所共知,五岳之外还有五镇,那就鲜有耳闻了。《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虞舜时期,闾山就被封为幽州镇山,唐玄宗又封之曰广宁公,继之金世宗封它为广宁王,元朝封为祯德广宁王,清代更被尊为医巫闾之神。故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另外二山是长白山与千山)中最负盛名。 医巫闾山位于辽宁北镇县城西,是北镇县和义县的界山,其南北绵亘45公里,周约120公里,主峰望海山高866.6米。医巫闾在古代契丹语中是“大”的意思,由于此山的古老和美丽,这一代民间流传着许多风物传说。清代桐城人张若需的《望医巫闾山》诗有“鞭痕天泐暴秦迹,炼余尚缅娲皇工”的句子,说的就是两个最久远的传说。 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闻听北镇山山青水秀,是不可多得的宝地,起兴一游,但无奈路途遥远。一方士献策说,他炼就一把三十六节赶山鞭,专赶崇山峻岭,声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根本不必发愁。谁知闾山岿然不动,方士足足鞭打了三天三夜也没动静,方士便从山尾一段一段地赶,想赶回去交差,挥鞭猛击了三天三夜,只把尾端十三个小山峰赶出了二十多里就再也动不了了,于是就成了现在京沈线上的十三山。反倒是方士鞭折人亡,秋末冬初满山红叶,就像是当年被赶山鞭抽打出来的斑斑血痕。金代有个诗人蔡珪来此游览,写下一首怀古诗:“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蟠天东。祖龙力驱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这一传说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流传了。 关于女娲的传说是指北镇庙后头的石头山,它远看像座屏风,所以叫“翠云屏”。传说古时,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于是天塌地陷,女娲娘娘想出炼石补天解救众生,最后还剩下一块五色石,她想顺手把它扔进海里,不料底下藏着一个蝎子精,冷不防撅起尾巴蜇了女娲一下,疼得女娲不由把手紧紧一攥,她的中指捏进石头里,捏出一个大窟窿。这块石头没有扔到海里,而是甩落在地上的一个小山包上,就是北镇庙的西北角。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翠云屏的大石壁上刻上了“补天石”三个大字。今天去北镇庙游览的人,还喜欢从翠云屏底下那个大窟窿里钻一钻,看看女娲留下的痕迹。当年乾隆皇帝游闾山的时候,还专门题了一首诗,诗云:“庙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谁能拟色形。一石丈余大方广,补天二字出何经。” 这里还有一个尉迟恭鞭打石门开的故事。相传唐朝的时候,大将尉迟恭率兵出征关外,来到闾山,被一道石岭挡住了去路。石岭又高又陡,连鸟也飞不过去,许多冒险攀登的兵士都掉到山涧里摔死了。尉迟恭抽出腰间的十八节八面紫金鞭,照准大岭就是一鞭,神鞭神将,威力无穷,第一鞭下去,石岭上出现一道深沟,二鞭出现一道裂纹,三鞭之下,就见一道金光,横卧的石岭竟裂开一个刀削似的豁口,2丈多高,1丈多宽,就像一座石门。尉迟恭砸开了一条翻山之路,直到现在,石门子仍然是北镇、义县两边群众来往的必经之路。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