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士禛《秦淮杂诗十四首(其一)》 |
释义 | 王士禛《秦淮杂诗十四首(其一)》王士禛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王士祯是清初著名的诗论家和大诗人。他论诗倡导“神韵”说,创作也以“神韵”诗为最著。这首《秦淮杂诗》,就是“神韵”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于顺治十八年(1661),抒发对南京秦淮的思念之情,描写秦淮河畔的暮春景象。但它是否寓有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什么?却令人深思。诗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一是“秣陵”,一是“残秋”。 “秣陵”即南京。明朝初年,南京是国都,太祖孝陵在此;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仍作陪都,设有中央机构,制度与北京略同,崇祯亡国,南明弘光小朝廷也以南京为都城。因此,南京便成了明朝政权的一个象征。这在清初人们的心目中,尤其是如此。而王士祯在诗中说“肠断秣陵舟”,表面上是思念南京,实际上却很可能是思念故园,所以才到了“肠断”的地步。联系唐代李商隐《垂柳》所谓“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来看,那就更不止是思念,而是在悼念了。 “残秋”似乎可以证实这一点。诗人多年来一直“肠断秣陵”,“梦绕秦淮”,如此思念之极,然而写到那里的景象,却是“浓春烟景似残秋”。“暮春三月”,本来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一派生机,然而在王士祯看来,却像是万物凋残的秋末,一片萧条。这就是说,昔日秦淮河畔的繁华,如今灰飞烟灭,完全消逝了,只剩下“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蒋超《金陵旧院》)。这种今昔对比,恐怕即寄寓着诗人的家国沦亡之感。 照此推理,这首诗的真正主题应当是悼念刚刚灭亡不久的明朝故国。然而,这个主题在诗中却反映得十分“朦胧”。尽管我们在上文做了许多“索隐”“考证”工作,但最终也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并不能一口咬定它写的就是这个主题。如此朦胧含蓄,吞吐不尽,看似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但又难以捉摸,无法指实,正是“神韵”诗在主题表现上的特点。 “神韵”诗在语言上力求华美,尽量选用明隽圆润的辞藻,打磨得流畅清秀。这首诗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特别是第三句的“雨丝风片”,出自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以现成的戏曲唱词打并入诗,尤能显示其语言特色。全诗风格,接近唐代王、孟、韦、柳一派,清新温婉,自然入妙,富有韵味。总之,这首诗可以说是“神韵”诗的一个典型。 顺便说一句,《秦淮杂诗》在《渔洋诗集》中共收二十首,此作“十四首”,系据选本《渔洋精华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