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百川灌彭蠡,秋水方浩浩。九派混东流,朝宗合天沼。
写心陟云峰,纵目还缥缈。宛转众浦分,差池群山绕。
江妃弄明霞,仿佛呈窈窕。而我临长风,飘然欲腾矫。
昔怀沧洲兴,斯志果已绍。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唐朝诗人吴筠的作品。

【注释】:

焉: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论语·阳货》:“信则人任焉。”②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③于彼,于此。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④副词。相当于“乃”、“则”、“才”。《吕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⑤介词。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亡:无。)⑥连词。表示承接。多与“乃”连用,相当于“于是”。《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⑦助词。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是”。《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诗经·小雅·大乐》:“睠言顾之,潸焉出涕。”⑧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击之,必大捷焉。”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诗经·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胡:为什么。佽:帮助。)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与:参与,享有。)

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机:

①弓弩上发射箭的机关。《吕氏春秋·察微》:“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②机械;机器。《战国策·宋卫策》:“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公输般:即鲁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农夫释耒,工女下机。”③要点;关键。《战国策·秦策二》:“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听:听取建议。)④重要事务。《贞观政要·求谏》:“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又重要的。《汉书·霍光传》:“光自后元秉持万机。”⑤机会;时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机灵;灵巧多能的人。《世说新语·言语》:“此子珪璋特达,机警有锋。”

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洽:

①沾湿;湿润。王充《论衡·自然》:“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荄),莫不洽濡。”②心灵上受到滋润。《淮南子·要略》:“执其大指,以内洽五藏(zàng)。”(大指:大要。藏:同“脏”。指内心。)③和谐;融洽。《诗经 · 大雅·江汉》:“洽此皿国。”④广博;普遍。《汉书·司马迁传》:“博物洽闻。”


诗文 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
释义

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

“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诗句出处:《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是唐朝诗人吴筠的作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