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满江红 |
释义 | 满江红脉脉蒙蒙,是谁把、繁华吹去? 斜阳外,故家亭榭,乱烟凝伫。仿佛细闻丝竹响,飘零碎落银灯雨。记当场、一曲《牡丹亭》,销魂侣。 锦幛里,春无数。绮席畔,人如许。几番趁遍了,差池燕羽。有恨罗裙寻画屧,无情纨扇消 《 金缕》。问溪边、一带白杨花,应能语。 陈维岳少年时家道衰落,此后惟刻苦励学,潜心诗文。这首词题名“忆旧”,系词人追念旧日歌舞繁华、春情骀荡之作。 上片起句领起全词。“脉脉蒙蒙,是谁把、繁华吹去?”词人在一片昏暗暮色之中,静默无言,心底深处暗暗发出一个令人沉思的问语: 是谁把昔日的繁华吹得风流云散,“脉脉”,相视无语。《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蒙蒙”,昏暗不明。问句冠以判断词“是”字,陡然增强语气,含有追问到底、探明究竟的诘问之意。起句造出如烟似梦般的空灵意境,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哀怨忧伤的感情基调。接着,词人穿过迷蒙烟雨,走近故家亭榭,凝想旧远,悠然神往,身心沉浸到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中去。“凝伫”,久立凝思。史达祖《桃源忆故人》: “十五年来凝伫,弹尽胭脂雨。”有什么值得追忆的呢? “仿佛细闻丝竹响,飘零碎落银灯雨”,意谓此时好象轻微地听到当日美妙动人的音乐,音韵多么悠扬,歌声多么宛转;晚风一阵一阵,灯火一闪一闪,淅沥雨点在檐下烛影中飘洒碎落。这里“仿佛”一词用得极妙,有听不真切、隐约依稀之意,使追忆时的恍惚神情毕现眼前。歇拍二句,写记得夜宴正酣时刻,自己与情侣被一曲《牡丹亭》感动得如醉如痴,心痛神驰。“销魂侣”一语,既表现恋人情侣受爱情戏曲感染之深,又从中透露好景不常、鸳鸯将被拆散的信息。 下片四句,继续追忆旧日的繁华: “锦幛里,春无数。绮席畔,人如许。”这是抒写喜庆日子里的幸福感受。华宴大开,祝贺的宾客纷至沓来; 喜幛高挂,说不尽的风流温馨。接下去,翻进一层,回味过去爱情生活的甜蜜滋味,“几番趁遍了,差池燕羽”。词人和所爱的情侣经常形影不离,嬉戏调笑,多么情欢意惬!“趁”,追逐之意,杜甫《题郑县亭子》有“花底山蜂也趁人”之句。“遍”,普遍、到处之意。“差池燕羽”,从《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化出,燕儿成双结对,尾翼张舒不齐,喻俦侣两情依依,互不分离。“有恨”以下,折入现在,词人由“凝伫”转为发抒一腔愁怨。这一对句含思凄苦,柔肠百转:连旧日情侣的衣钗鞋履都寻觅不着,令人生恨不已,纵然面前玉立美女娇声一曲《金缕》,也无情无绪去享受消用。句中的“寻”是李清照式的“寻寻觅觅”,寻觅不着,惘然惆怅,故“有恨”发生。如果人去物在,睹(见) 物伤情,那就该用“睹 (见)”字而不该用 “寻”字了。“罗裙”、“纨扇”,都是女子的代称。“屧”,古代鞋中的木底,泛指鞋。“消”,消受之意。白居易《哭从弟》诗: “一片绿衫消不得,腰金拖紫是何人! ”结拍两句,照应开头,以花解语作答起首的有力问句,极尽委婉曲折之致。暮春时日,询问溪边簇簇似雪的杨花,它该会诉说是谁把繁华吹走的。这里把杨花拟人化,把杨花写得象人那样具有灵性,无情而似有情。唐代诗人王建有《望夫石》一诗: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石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问溪边、一带白杨花,应能语”似从“行人归来石应语”化用而来,真是绝妙好辞。最后,行人归来石头能否说话,杨花启口回答没有?两个结句都是含悠悠不尽之意,别有一番凄然情味。令人读来,感到在怀旧之中寄寓几缕故国之思。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