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湿仓铜斛 |
释义 | 湿仓铜斛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是先刻在范上然后浇铸而成的。战国时期,铭文开始直接刻在铜器上。至两汉,铜器铭文多半是直接刻凿的,书体有篆有隶。商周铜器铭文大多铸在器内,而两汉铜器铭文则常常刻在器物的口沿或外壁。这一方面是便于刻凿,另一方面或许是有意将精美和放率的书法作为装饰。就内容而言,商周铜器铭文多为徽号、训诰、记事,而两汉铜器铭文则多为制造年月、重量容量、官司宫苑工匠名称等。 湿仓铜斛,新莽时器,高27.3厘米,口径33.2厘米,容量19.1升,相传清末于山西出土,今藏山西省博物馆。器直口,素面,腹部有两耳,底部有三短蹄形足。壁刻篆书铭文三行: “湿仓铜十斗斛,重五十八斤,始建国天凤元年三月戊前□□调工齐长造。”铭文磨损,已难拓出,然而仔细观察尚能辨认。斛底中间铸阳文篆书“湿仓平斛”四字。 从刻文之摹本看,书法与两汉一般铜器铭文相同,笔画瘦硬,细如铁线,因铜质坚硬,转折处为便于刻款,往往另起笔而作直角,但也能看得出工匠为求得保持篆书“婉而通”的体势,努力将有些笔画刻成圆弧形。铭文似乎是未经书写而直接奏刀的,开头数字尚规整,渐渐大小不拘,字亦稍见草率。结构以方形为主,不似秦篆修长。古人写篆书有“蜾扁”之法,近代书家萧退也讲过: “篆书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汉代铜器铭文篆书,多以真率方扁胜,实为习篆者取法的极好范本,不可忽视。 铜斛底部的铭文为浇铸而成,“斛”字似乎笔画有缺漏,“湿”字于右边省去一个“糸”,水旁亦简写作三横画。汉代书法常有删繁就简的写法,这样写是为了与其它三字的笔画对比不至过于悬殊,以取得相对平衡,显得更为简净洗练。“仓”字将两撇一捺有意增长,使整个字带欹侧之势,有平中求奇之妙。“平”字两点和一竖下部弯曲取姿,为结构增繁之法,其他笔画部位亦略取弧势,显得活泼飞动。“斛”字左右两部若即若离,揖让疏密各得其宜。四字还借助外围凸出的圆环和中间的十字界线,组成浑似两汉常见的瓦当形式,古雅清奇,构思巧妙,令人拍案称绝。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