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复辟失败和段祺瑞的乘机再起 |
释义 | 复辟失败和段祺瑞的乘机再起张勋宣布复辟的次日(7月2日),段祺瑞与徐世昌略事商讨后,便偕同靳云鹏、张志潭、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从天津乘汽车赶往马厂,组织武力,讨伐张勋。 段祺瑞要在天津附近组织讨张的军队,也有一番周折。当时驻京畿的军队除张勋辫军外,十一师(师长张永成)驻北苑,十二师(师长陈光远)驻南苑,十三师(师长李进才)驻西苑。此外还有近畿第一旅(旅长张锡元)、近畿第二旅(旅长吴长植)和江朝宗统领的京城卫戍军驻扎北京城内。这些军队的将领在复辟发生后态度暧昧。江朝宗、陈光远、张永成、李进才、张锡元、吴长植等人都在宣告复辟的通电上列名,段祺瑞不敢打这些人的算盘。除以上京畿驻军外,直隶北部还有:一师(师长蔡成勋)驻宣化,八师(师长李长泰)驻马厂,三师(师长曹锟)、二十师(师长范国璋)驻保定,十六混成旅(旅长杨桂堂)驻廊坊。上述各军队的将领除蔡成勋外,都未列名复辟通电,多数尚在观望,有的已表示反对复辟。但是这些军队大都非段祺瑞的嫡系,使段大费踌躇。段与左右再三商讨,最后确定运动驻马厂的八师发起讨伐张勋的军事。该师团长阎繁瑞、阎繁敏原系段的马弁,师长李长泰与段私交甚厚。与此同时,段还派人运动驻廊坊的十六混成旅。该旅旅长原为冯玉祥,4月初被段的心腹排挤,改任直隶巡防营统领。冯走后,十六混成旅旅长由原参谋长杨桂堂继任。杨平庸无能,冯的潜势力仍在。复辟发生后,张绍曾、陆建章都有所举动,段祺瑞深恐冯玉祥为他人利用,赶快重新任命冯指挥第十六混成旅。 3日,驻保定第三师师长曹锟,在密电征得冯国璋的意见之后,通电宣布反对复辟,参加讨逆,从而加强了段祺瑞讨逆军事的阵容。当日,段在马厂召集军事会议,组成“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研究系政客梁启超、汤化龙,交通系政客叶恭绰和段的亲信徐树铮、靳云鹏、傅良佐、曲同丰、陈文运、魏宗瀚、张志潭、曾毓隽、丁士源、张弧、任凤苞以及徐世昌派的陆宗舆、张国淦、吴鼎昌等人都参加讨逆军总司令部,分任各职[1]。 马厂会议决定:讨伐张勋的军事行动,分东西两路同时进行。西路由曹锟任司令,率三师、二十师沿京汉路北上;东路由段芝贵任司令,督八师和十六混成旅集合于廊坊,然后沿京津铁路西进。4日,段祺瑞、冯国璋联名通电,列举张勋等人破坏民国的八大罪状,宣布讨伐。同日,八师自马厂誓师出发,经天津赴落垡、廊坊。 讨伐张勋的军事自7月5日开始。5日凌晨4时,讨逆军东路军八师一部在廊坊、万庄之间与辫军首次接战。辫军无备,稍事抵抗,即退往丰台,讨逆军追至黄村(今大兴县城)以北。同日,西路军三师也乘火车北上,占领涿州、良乡,直抵芦沟桥[2]。6日,讨逆军东路冯玉祥部也参加战斗,与八师王汝勤部合兵追击辫军至丰台以东。同日,由南苑航空学校组成的讨逆航空队轰炸了丰台辫军的阵地[3]。7日,讨逆军攻丰台,东路先发起。辫军正在抵抗之际,西路会同新加入讨逆阵营的十二师陈光远部自西发起攻击,辫军不支,向西北逃窜。原依附张勋的近畿第二旅吴长植部在战场上倒戈。正午,讨逆军完全占领丰台。据曹锟报告,此役辫军仅死“数十名”,“我军人马一无损伤”,可见战斗并不激烈。同日,西路三师吴佩孚旅占领协寨、跑马厂等地[4]。自此,北京城东南要隘尽为讨逆军控制,辫军只得紧闭城门,龟缩在北京城内。 与进攻丰台同时,讨逆军航空队轰炸了北京城内辫军营地和清宫。投下的三枚炸弹,两枚落在宫内,炸伤轿夫一名,使辫军人人自危,惶惶不安[5]。清室不得已,才出面托日本公使林权助函劝段祺瑞停止轰炸[6]。 叶恭绰出任讨逆军司令部交通处长,对讨逆战事顺利展开作用颇大。经他运动,京奉、津浦、京汉三路局将大批客货车皮集中于天津和保定,载讨逆军北上;同时又将徐州附近各车段的空车皮完全调走,使徐兖地区的辫军不能北上增援张勋[7]。 研究系的重要成员几乎全体出动,为段祺瑞出谋划策,摇旗呐喊。梁启超、汤化龙直接参加“讨逆军总司令部”,这一时期段向外发布的重要文电,都是梁启超的手笔。熊希龄则躲在幕后为段祺瑞向四方活动。7月1日,复辟消息一传出,熊即致电上海赵凤昌,要他疏通国民党人与段祺瑞“速释嫌怨”,联合起来反对张勋。“万不可于北军范围内发起革命军,恐北方将领畏有萧墙之祸,反致团结一气,投入复辟漩涡”[8]。4日,熊希龄再电赵凤昌,请“设法运动海军……开赴大沽”,威胁辫军,并促使当时态度尚不明朗的陈光远、蔡成勋两部迅速加入“讨逆军”[9]。 随着“讨逆军”在军事上的进展,段祺瑞于5日将司令部自马厂移至天津,并通电宣布就任国务总理,暂以直隶省公署为办事处。 段祺瑞早于2日已收到黎元洪重任他为国务总理的命令,但当时他的左右意见不一:丁士源为首的一派,主张抛开黎元洪,自立旗帜;另一派以张国淦为代表,主张接受黎元洪的命令,就任总理,名正言顺,便于号召。段经过考虑,采纳了后一种意见。 张勋在北京发动复辟后三日,仍得不到外省响应,大为恐慌。4日,他致电参加徐州会议的各省军阀说,第四次徐州会议,首由张怀芝、倪嗣冲等人“揭出复辟宗旨,坚明要约”,自己“带队北上,临行通电,谆谆以达到会议词旨为言”,而现在复辟已实行,“诸公意怀观望,复电多以事前未商为言,闻之不胜悚愧”[10],要求他们实践前言,赞助复辟。6日,他又有电致北洋各督军说:复辟之举,“凡我同袍各省,多与其谋。东海(徐世昌)、河间(冯国璋)尤深赞许,信使往返,俱有可征”[11]。但是,张勋的哀求与威胁,丝毫不能改变自己的困境。没有一个北洋“同袍”肯于此时为张解围,而原来附张的孟庆远、王丕焕等人见势不好,也都倒戈。 随着辫军的接连失利,龟缩在北京城内的复辟集团也动摇瓦解。当日鼓吹复辟最甚的张镇芳等人争相外逃。9日,张镇芳和雷震春在丰台车站被“讨逆军”查获。同日冯德麟亦在天津车站被拘获。 张勋见大势已去,只得一面向伪清廷提出辞职,一面央请北京公使团出面“调停”。8日,溥仪发布所谓“谕旨”,准张勋辞去“内阁议政大臣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内阁政务暂由王士珍“妥慎办理”,俟徐世昌来京,“再会同筹商善后办法”[12]。经徐世昌斡旋,段祺瑞派出讨逆军的交涉处长刘崇杰入京,与各国使团接洽。刘崇杰代表段向张勋提出了实行停战的三个最低条件:一、取消复辟;二、保全清室优待条件;三、在京定武军立即解除武装[13]。但张勋还企图带兵退归徐州老巢,不肯解散辫军,谈判破裂。11日晚,讨逆军通知外交使团,和平解决已无可能,但军事行动将竭力设法限制在不危及在京外国人的范围[14]。 继陈光远之后,十一师张永成部也参加讨逆军事,与十二师组成讨逆军中路,由陈光远任司令。东路、西路和中路讨逆军计达十八旅五万七千余人[15]。12日拂晓,讨逆军分三路向北京城内的辫军发起总攻。东路军八师和十六混成旅自城南经永定门直取天坛,西路军三师自城西占领彰仪门;中路军十一师、十二师占领了朝阳门。当时,辫军分两处设防:城外统领李绍臣率步兵六营守天坛;城内统领苏锡麟率一营卫队、一营炮兵和两营步兵驻守辫军大本营南河沿地区(当时辫军在南河沿张勋宅周围设防。南起前门,沿东华门向北一直到景山、北海、西四牌楼一线)。讨逆军发起进攻后,天坛辫军稍作抵抗,经段芝贵许以缴械投降不加追究,并发给三个月军饷后,即放下武器。南河沿地区直至中午才结束战斗。初时辫军恃天安门城门墙坚壁厚,进行抵抗,讨逆军无法前进。直至11时,讨逆军炮轰张宅,张勋始在外国人保护下逃往荷兰使馆,苏锡麟缴械投降[16]。这场讨逆战争也就到此结束。张勋的复辟丑剧,只经历短暂的时日,即以彻底失败而告终[17]。 段祺瑞能如此迅速地平息辫军的抵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寺内正毅的心腹西原龟三,于六七两月间一直潜伏于天津,为段出谋划策。在战争紧急关头,日本在华的金融机关及时向段提供了大笔军费。7月12日,直隶财政厅长汪士元以补助直隶金融费用为名,在天津向日本三菱洋行借款一百万日金。这笔钱实际上完全充作讨逆军的军费[18]。同日,讨逆军东路司令段芝贵通过日本公使林权助,向日本正金银行借款八万银元,用来收买驻守天坛的辫军[19]。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以后,急忙向西原表示:政局几经变化,再度出任总理,“中日两国如欲加紧协作……舍此当无更好的机会”[20]。此后,皖系军阀便有恃无恐地加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 7月6日,冯国璋在南京宣布就任代理大总统,同日下令将李经羲免职,正式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段祺瑞私下早已开始组阁的活动。张勋复辟不仅帮助段解决了总统黎元洪和国民党占优势的国会,而且为组织完全排除国民党人的内阁创造了条件。由于研究系为皖系反对国民党和黎元洪效了大力,段便起用不少研究系政客,组成段派官僚和研究系的混合班子。而研究系与冯国璋也一向有所拉拢,所以冯对段的内阁班底表示赞同[21]。14日,段由津入京。次日,冯国璋任命汪大燮、刘冠雄为外交、海军总长。18日,冯又任命五名总长:内务汤化龙,财政梁启超,司法林长民,农商张国淦,交通曹汝霖[22]。 冯国璋虽通电接受代理总统,但对于是否北上正式继任总统却犹豫了很久。当时,冯派、段派内部对此问题都有歧议。在段的左右,徐树铮、丁士源一派恐冯手握兵权,再加总统名义,比黎元洪更难对付,力主段自行摄理总统。张志潭、张国淦一派则主张黎元洪解职,由冯国璋北上继任,比较合乎情理;而且把冯调离南京,比较更容易对付。段派内部尚在酝酿之际,李纯、曹锟等纷纷通电拥护冯国璋北上就职。段祺瑞恐因此问题在北洋派内部闹起风波,便采纳张志潭等的意见,派靳云鹏南下劝冯北上[23]。冯国璋左右对冯是否应北上也意见纷纭。冯的女婿陈之骥等认为冯不能离开经营有年的南京和自己的军队,去北京做空头大总统;而冯的参谋长师景云等则认为,中央无主,元首虚悬,是冯扩大权势的大好机会。冯本人尚在犹豫,靳云鹏已衔命来到南京,向冯国璋表示:段祺瑞此次组阁,一定服从冯国璋,并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语,力促冯、段合作。在师景云、靳云鹏等人怂恿下,冯国璋终于答应北上就总统职,但提出必须以调江西督军李纯接替他走后所遗的江苏督军职务为条件,此外,提升十二师师长陈光远为江西督军,接替李纯。段祺瑞原打算以自己的心腹段芝贵接替冯国璋出任江苏督军,但为了对付西南,稳定政局,只好答应冯的条件。同时,段也提出交换条件:任命傅良佐为湘督,段芝贵为京畿警备总司令,吴光新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冯国璋见段已同意李纯和陈光远的任职,也接受了段的交换条件[24]。冯、段幕后交易做成后,7月29日,冯国璋通电宣布:黎元洪“坚持引退,长此濡滞,则政令多歧,人心不定,进退维谷,负疚弥多。兹定于三十一日早自宁出发至京,亲造黄陂寓邸,固请复位,使国璋卸去代理职权,不胜大幸”[25]。 冯国璋所谓进京敦请黎元洪复位,当然是骗人的鬼话。8月1日,冯率警卫部队抵北京,当天上午到东厂胡同拜访事先特意从避居的法国医院中赶回来迎候的黎元洪。二人见面后,冯假意劝黎复位。黎当然明白冯的用意,坚决拒绝。冯敷衍了几句即欣然离去。4日,冯通电宣布代理总统。 北京政府表面上在冯、段合作的新体制下重新组成了。但是,这一体制仍是脆弱的。冯、段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实际上处于对立的地位。冯国璋上台前,二人在用人与地盘上的讨价还价已为新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伏线。 张勋复辟平定之后,对德国宣战一事再度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次由于再不存在国会干扰的问题,因此宣战命令顺利发表,并且将宣战的范围扩大到德国的主要盟国奥地利。8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宣布对德、奥宣战。布告声称:“我中华民国政府前以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法,危害中立国人民生命财产,曾于本年二月九日向德政府提出抗议,并声明万一抗议无效,不得已将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等语。不意抗议之后,其潜水艇计划曾不少变,中立国之船只,交战国之商船,横被轰毁,日增其数。……遂于三月十四日向德政府宣告断绝外交关系,并将经过情形宣示中外。……乃自断交以后,历时五月,潜艇之攻击如故。非特德国而已,即与德国取同一政策之奥国,亦始终未改其度。既背公法,复伤害吾人民,我政府责善之深心,至是实已绝望。爰自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立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26]该布告由段祺瑞及各部总长汪大燮、汤化龙、梁启超、刘冠雄、林长民、范源濂、张国淦、曹汝霖联名副署发表。 是日,外交部照会各协约国、中立国驻华公使以及德国驻京代表(中德断交后,德国委派一名代表照看在华利益)、奥地利驻华公使,通告中国对德、奥宣战。美、英、法、日、意、俄等国公使当即复函外交部,对中国参战表示欢迎。然而奥地利公使则在复函中声明:“此项宣战,本公使以为违背宪法,当视为无效。盖按黎前大总统之高明意见,此项宣战之举,应由国会两院同意赞成,方可施行。”[27]外交部认为,中奥已为敌国,不能接受这一公文,当即将公文退还奥地利公使。其实,由于段祺瑞根本不愿恢复旧国会,因此宣战案也无法提交国会。该宣战案是在一年之后,仅仅于战争结束前数日,才为安福国会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以协约国胜利、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自然也忝居于战胜国之列,段祺瑞因对德宣战有功而捞取了一笔政治资本。 宣布对德宣战后,段祺瑞为了进一步控制军队,并筹建自己的嫡系武装,以便同南方作战,消灭异己,便以参战为名,于1918年3月1日成立了参战督办处,由他的心腹干将靳云鹏任处长(后又由段亲自任处长,故当时人称“段督办”)。参战督办处和随后用日本借款建立的参战军(后改为国防军、边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