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释义 | 《望庐山瀑布》(李白)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是去过多次的,晚年还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里。他所写的庐山瀑布的诗,除这首七绝外,还有一首五言古诗。此首着重从主观感受取象,故用夸张手法;另一首重在对物象如实摄取,故从多角度进行客观描绘,诗中“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两句,对理解此首很有帮助。另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也写到了瀑布水的情况,其中有句云: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这就不但点明了瀑布水所在地及其位置,而且写明了香炉峰与瀑布水两者间的关系,即香炉峰在北,瀑布水在其南的三石梁上,香炉峰是望瀑布水的最好处所和必经之地。 此诗第一句写西登香炉峰时所见。香炉峰上绿树葱茏,雾霭㳽漫,早上日光照射其上,形成紫色烟气,缭绕升腾。一“生”字,写出了烟雾飘忽之状。这一景象恰好成为瀑布水的绚丽壮阔的背景。有这个背景作衬,白色如练直垂而下的瀑布水与之辉映成趣,便显得画面饱满,色调配合得宜。第二句写香炉峰“南望瀑布水”,因香炉峰同三石梁上的瀑布水尚有一段距离,故曰“遥看”。遥看则瀑布水如一条自练从三石梁上直垂而下,故用“挂”字,“挂”字极精确。三石梁在南,故曰“前”,前川,即三石梁之川谷间。第三句写近看景象,遥看如“挂”,近看,瀑布“飞流直下”,如从天而落,“三千尺”是对瀑布之高的极度形容。此句表明作者的观景点已不在香炉峰上,而已移到瀑布之前、之下了。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写近处仰观一刹那的心理活动。他不再对瀑布本身进行具体描绘,而将笔势宕开,承接“三千尺”,而疑这飞流乃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惊讶心态的具体结聚。水是“飞流”,流是“直下”,直下而有“三千尺”之高,这样的水,岂人间所能有?人间既无,则必是天上银河从九天直落矣。由惊而疑,由疑而凭想象做出判断,这一句真实地写出了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一落笔,不但瀑布水之高和雄伟壮阔的气势写出来了,而且写到了观瀑人之内心感受与心理活动。整首诗,从字面上看写了观瀑布的时间、地点、背景,香炉峰的景象,瀑布的气势,观景点的转移,观景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有实写,有虚写,有形容,有夸张,有想象,有心态,内容已经够丰富的了,更何况还有字面上没有写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同样是以七绝写庐山瀑布,此诗与中唐时徐凝的一首诗比较,便可看出手法之异同与立意取象之高下了。徐诗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四句四个方面景象,虽极尽描写、夸张、形容之能事,但句句是瀑布,只有象而无意,只有形而无神,只有物而无人,更谈不上写人的心态。只有静止的景象摄取,而无观景者的活动过程。就象来说,虽然够丰实了,但就意境和诗味来说,则远远不足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戏徐凝瀑布诗》中就写道: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称徐诗为“恶诗”,虽未免过分,但说他的诗不如李白诗远甚,则是十分有见地的。 太白《望庐山瀑布》绝句……东坡美之,有诗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又观太白“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一联,磊落清壮,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也。然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此诗之妙。( 〔元〕韦居安《梅诗话》)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