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望山》 - 贾岛 -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霪一以扫,
释义

《望山》 - 贾岛 -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霪一以扫,

题是《望山》,却从不见山写起,此倒宾作主之法也。“日日”二句叠上,“天事”二句启下,后六句写题,其用心处如此。(岳端《寒瘦集》)

【诗例】

望山

贾岛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一以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解析】

“宾主”是中国古代画论和文学批评理论一个概念术语,它被广泛应用于讨论和说明作品所描写或表现对象的主次关系。画分宾主,比如一幅山水画,山水为其主,而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则为其宾。山的长度和高度确定后,其它景物则需依一定比例递缩,形成众宾托主,而不是喧宾夺主。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创作中,作者也往往借助适当的主宾关系,来突出描叙对象的主要一方,同时又能收到繁响众奏,而不是孤掌独鸣的丰富的表达效果。尽管批评家对文学创作中主与宾的具体内涵有各自的理解,有的则因文体的不同而有特殊的含义,而有二点结论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二者关系上应当以宾扶主,主从分明;在具体操作的方法上应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望山》诗的主旨是表现对名山、好山的爱慕,借以寄托避俗之志,末二句“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将诗人内心思怀和盘托出。因此,望南山而见秀美景色,以动思迁之念,是本诗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诗人避开直笔铺叙的熟径,开篇伊始,则曰“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此为一顿;接着写雨中望山,见不清晰,此为二顿;然后写淫雨连日,使人扫兴生愁,此为三顿;最后才转入正题,写劲风驱云,朗日临空,终算看清秀翠的山色,心生快意。岳端将这种先敛后纵,一波三折的作法称之为“倒宾作主”,算是抓住了此诗的篇法特点。

作者运用诗歌和其它体裁进行文学创作,有时为了增添行文气势波澜,更机智地烘托出作品中心意蕴所在的部分,往往在写法上有意不按常规,而是采取欲扬先抑,欲明先暗,欲得先失,欲行先止等等手法,以奇制胜。倒宾作主按其实质而言,是上述艺术手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在《望山》诗里,诗人运用这一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先写 “不见”,再写“冒雨立望”以及雨中望山不清,偏又碰上“日日雨不断”,经过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增加“望山”负面的厚度,使“宾”暂时居于支配的地位。然后诗人将笔锋陡然一转,雨止云散,南山突然清晰地耸立在眼前。这种久盼不得,一朝遂愿的欣喜,无疑比不遇波折,开门见山所引起的快感更加强烈且富有感染性。倒宾作主并不是喧宾夺主,而是通过强化“宾”最终以强化“主”,使宾主关系在更高的起点上达到新的协调。

这种倒宾作主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时有可见,下面举几个例子。王维乐府诗《老将行》,主要摹写老将被弃置勿用的不平及其希求重新起用的幻望,这是整首作品的“主”。诗歌一开始,诗人用十行诗句形容这位老将青年时英勇善战,功勋累累,此是作品的“宾”。由于“宾”的垫衬,老将暮年的不平和幻望就更自然,更强烈,也更感人。杜甫七律《客至》前四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清杨伦评曰:“四句言无客至,亦不轻延客也。”(《杜诗镜铨》)借助于以上句子的衬托,才更显出诗人与这位客人交谊的深厚以及二人见面时的喜悦。倘若没有前四句“宾”的映衬,诗歌表现的效果难免会受影响。宋张耒《出山》诗写其不忍别山它走而又不得不出走的矛盾忧愁,诗歌开始不写出山,偏写遇山,“青山如君子,悦我非姿媚。相逢一开颜,便有论交意”,由此而转入“今晨决然去,惨若执我袂”,方更见离别的凄伤哀感。以上例子都说明,倒宾作主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颇受诗人喜爱,它对于体物状景,尤其是对表情达意,可以起到强化力度和深度,增进感染效果的作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