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无衣(秦风) |
释义 | 无衣(秦风)岂曰无衣〔2〕?与子同袍〔3〕。王于兴师〔4〕,修我戈矛〔5〕,与子同仇〔6〕!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7〕。王于兴师,修我矛戟〔8〕,与子偕作〔9〕!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0〕。王于兴师,修我甲兵〔11〕,与子偕行〔12〕! 〔1〕这是一首军歌。在西戎犯边时,秦国民众表现出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本诗是《秦风》的第八篇。 〔2〕岂曰:岂能说。无衣:指缺少军衣。 〔3〕子:你,指从军战友。袍:战袍。 〔4〕王:指秦王。兴师:发兵打仗。 〔5〕戈、矛:都是长柄兵器。戈,平头而旁枝有锋刃。矛,头尖锐,直锋。 〔6〕同仇:共同对敌人。 〔7〕泽:同“𫌲(ze)”,贴身内衣。 〔8〕戟(ji):长柄兵器,有分枝锋刃。 〔9〕偕作:一齐奋起去作战。 〔10〕裳:下裳,指战裙。 〔11〕甲兵:盔甲兵器。 〔12〕偕行:同行,一同出发,齐赴战场。 当时秦国地处西陲,邻近的游牧民族戎狄时常侵犯,所以全民有反抗侵略的尚武精神。这首军歌表现了民众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精神。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曰:“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起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陈继揆《读诗臆补》评:“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诗中“同袍”、“同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军人的相互称谓,以“袍泽”之义提倡同仇敌忾和战友间的互助友爱。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