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欧战爆发后的远东局势和日本侵入山东省
释义

欧战爆发后的远东局势和日本侵入山东省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形势发生变化。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欧洲互相厮杀,暂时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大隈内阁认为这是它推行“大陆政策”千载难逢的机会,遂以英日同盟为幌子,积极展开参战活动。
当时,英国在远东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心日本参战,可能影响远东的和平和它的商业利益。所以欧战发生后,它曾通告日本,说明如果威海卫及香港等地受到德国攻击,将要求日本援助,否则将尽力避免使日本卷入战争。美国当时也希望维持远东现状,对日本抱有戒心。沙皇俄国为了确保它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认为有必要尽力维持同日本的“亲善”关系,不反对日本参战。但是它也害怕日本在远东“自由行动”,损害它的权益。所以俄国外交大臣曾向英、法大使表示,将来可由英、法、日三国分割德国的殖民地,而不赞成由日本独占胶州湾。为了达到参战目的,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向英国表示:日本参战的目的在维持远东和平,对中国领土并无野心,也不会损害英国的贸易,同时强调日本内阁应英国之邀而参战,已经奏明天皇,非有重大事变不能变更。到8月初,英国乃不得不放弃初衷,以限制战局地区为条件,赞成日本参战。日本表示愿意遵守战区限制,但不在对德通牒中声明。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23日正午前答复。通牒的内容是: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一律撤退或解除武装,并限于9月15日以前将胶州湾租借地(今属青岛市)无条件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还中国。届期德国没有答复,日本乃于23日对德宣战。
日本大隈政府参战的真实动机,是乘机扩张日本在中国的权益,所以参战以后,立即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在日本向德国发出通牒前,袁政府就宣布了中国的中立立场;8月3日,又照会各国政府,要求参战诸国不在中国领土领海以及各国租借地内作战。6日,正式宣布“决意严守中立”,公布局外中立条规二十四条。同时又向美国、日本提议,由中、日、美三国联合,共同劝告欧战各国限制战区,勿及远东。这个建议不仅没有得到日本的赞成,因为它正想乘机渔利,而且还无理质问袁政府说:“此等关系东方重大事件,中国何径先向美邦提议?”[1]袁政府便赶忙电令中国驻美公使婉言取消此项提议。德国在青岛的驻军仅五六千人,自知无力抵抗日本,其驻华使馆参赞马尔参(Baron Maltzan)便与袁政府交涉,试图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但由于日本的阻挠和威胁,软弱无能的袁政府不敢接收,而暗中要求美国接管,以后再交给中国。美国不想得罪日本,拒绝考虑;仅依据《罗脱—高平协议》,于19日致函日本,声明各国应确保中国领土完整及机会均等主义,将来应将胶州湾归还中国,日本派兵至中国应与美国取得协议。前此,英国于17日也将英日商定的战区限制自行宣布,说明日本的军事行动不超出中国海以西之亚洲海岸,除东亚大陆的德国占领地外,不侵犯任何外国领土。
英国对日本的安抚政策,和美国仅止于口头声明,助长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逼迫。日本对德宣战后,即封锁青岛港口,并与英军一起对德军发动攻击,同时秘密要求中国于黄河以南划出中立外地区,以便日军登陆。袁政府外交部答复说:“黄河以南,几包括山东全省,一有此议,必致中外惊疑,万难应允。”并要求日军缩小战区范围,登陆后“行军路线宜限在潍县以东平度一带离华军较远地点”,中国军警保护胶济铁路潍县以西一段[2]。为了表示对日本的“好意”,外务部还声明日军登陆后,中国军队不抵抗,只提出“抗议”;并表示“临时发生之事,如先与我商,苟可通融,无不竭力”[3]。尽管袁政府如此曲意妥协,但日本却蛮横无理。9月2日,日军第十八师团二千余人突然在山东龙口登陆,强占电报局,不许中国商民发电报,又派兵占据附近村镇,断绝交通,强迫商会为其供应骡马车一千辆及夫差数百人,还发行军用钞票,强制中国人使用,若有拒绝,即被打骂甚至拘捕、枪杀,诛求驱使,为所欲为。次日,又有日军三千登陆。
袁政府一边提“抗议”,一边赶忙通告各国,参照1904年日俄战争时在辽东境内的先例,把龙口、莱州及接连胶州湾附近各地方划为交战区域,并声明:在交战区“本政府不负完全中立之责任”,但对中国的“领土行政权及官民之身命财产,各交战国仍须尊重”[4]。日军在龙口停留五天后,便向平度进军,一路大肆骚扰。9月10日侵占平度,包围县署,强迫县知事供应肉类数千斤和米麦燃料数百万斤,限五日内交出,过期按军法惩办。更有甚者,日军还张贴布告,对中国人宣示斩律五条[5],公然把中国人视为被征服者。袁政府外交部为此向日本驻北京公使日置益提出抗议,日置益置之不理。日军于17日占据胶州火车站,将中国警察尽行驱逐。23日,英军九百人由天津出发,在崂山湾登陆,参加围攻青岛。日军无视中国所划的交战区,有意侵犯中国主权,忽于26日占领潍县车站。袁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要求立即撤退日军,“以重信睦”。日置益恃强狡辩,竟说胶济路是德国产业,日本有权占领,与中国无关。其外务大臣加藤高明还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表示:日军不仅占领潍县,对胶济全线均将如此行动,并要中国军队撤离,否则发生冲突,日本将认为中国协助德国。对此袁政府外交部再次提出抗议,说明胶济铁路系华德商办,按国际公法,“交战国官产在中立国领土,其他交战国尚不能侵犯,况中德商办产业,安得占据”?并指出日军此举“违反协商,侵犯中立,破坏公法”[6]。日置益仍一味狡辩,同时日军继续西进,10月5日占领青州,次日进占济南车站,将胶济全线置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占领胶济路全线,乃是日军作战之初就已拟定的计划,所以尽管袁政府多次抗议,日本政府始终充耳不闻。袁政府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便秘密命令沿路中国驻军撤退。
日本的侵略行为和袁政府的迁就,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山东各地受害商民纷纷呈递公禀,要求袁政府执言伸理。当日本占领潍县时,梁启超在参政院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紧急动议”,要求袁世凯就山东问题答复。他说:欧战发生,“大总统曾召集本院同人到府,报告外交经过情况,当时对于报告虽尚不甚满意,而以现在之地位及时局,政府措施若此已觉不易,故亦认为相对的同意。日来据各方面报告,事情已为之一变,虽政府外交因有应守秘密,不能宣布,而本院既代行立法院”,不能不提出质问[7]。蔡锷补充说:“万一日本以山东为第二之南满,实行其大陆政策,政府究竟如何对付?或者已有办法,实亦本院所乐闻。”[8]经过讨论,参政院向袁世凯提出质问,列举日军在山东的种种侵略行为,最后表示:“日来各地军民因痛外交之失宜,惧亡国之无日,或设救亡敢死之团,或倡排货修怨之议,有识之士日思所以节制之。瘏口哓音,始获少安,若外交当局不能以国权切实之保障明示吾民,则疑愤所集,万一激成度外之举动,将何求以善其后?”[9]对此,袁世凯没有明确表示。
10月30日,日军对青岛开始总攻,德军不敌,于11月7日投降。至此,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全部为日本攫取。日本以战胜国自居,对青岛和胶济铁路实行军事统治,制造事端,拒不撤兵。次年1月7日,袁政府正式照会日、英两国,声明取消中立区战,恢复原状,要求在该区域的日军一律撤退。日本政府竟然蛮横地说:中国的声明,独断不当,日本不能因此而受拘束。袁政府于16日再次照会日本,说明中国当时划定交战区域,实是基于“外顾邦交”的一项措施,并没有与日本签订协定,战事既已结束,中国自行宣布废止,本无征求日本同意的必要;况且该区域内德军早已解除武装,英军也已撤去,日军自无继续停留的理由。日本此时已酝酿新的侵略阴谋,所以始终不肯撤兵,有意制造“悬案”。震惊中外的“二十一条”要求即于此时提出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