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笛声休听取。”诗句出处:《定风波》;是宋朝诗人宋无名氏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楼上笛声休听取。 | |
释义 | 楼上笛声休听取。“楼上笛声休听取。”诗句出处:《定风波》;是宋朝诗人宋无名氏的作品。 又是春归烟雨村。一枝香雪度黄昏。竹外云低疏影亚。潇洒。水清沙浅见天真。瘦玉欺寒香不暖。堪羡。冰姿照夜月无痕。楼上笛声休听取。说与。江南人远易销魂。 | 【注释】: 楼: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②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上:(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声: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休:①休息。欧阳修《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②停止;罢休。蒲松龄《促织》:“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③美善;吉祥。《诗经·大雅·江汉》:“对扬王休。”(报答和宣扬周王的美德。)④喜。《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休。”⑤封建时代指丈夫离弃妻子。⑥副词。不要。杜甫《戏赠友》:“劝君休叹息。”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罢”。吕胜己《南乡子》:“笑道渔翁太拙休!”听:①听。《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②听取;接受。《论语·宪问》:“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③考察。《战国策·秦策一》:“且(陈)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去:离开。之:往。)④侦察;耳目;间谍。《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治理。)⑤治理;审理。《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⑥厅堂。后作“廳(厅)”。《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大司马:官名。掌管国家军事。扶疏:枝叶茂盛。)⑦听凭;任凭。《汉书·薛宣传》:“卖买听任富吏。”《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听取:听到。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蛙声一片。”取:①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取耳朵为记。《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获则取之,何有如二毛?”(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②斩获敌人首级。苏轼《阳关词·赠张继愿》:“恨君不取契丹首。”③捉拿;捕获。《谷梁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引而取之也。”(引:开弓。)④攻取;夺取。《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牙城:主将所居之城。)⑤拿。《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杀一牛,取一豆肉,馀以食士。”⑥得到;招致。《战国策·赵策三》:“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⑦寻求;求得。《淮南子·览冥》:“是以乞火不及取燧(suǐ),寄汲不若凿井。”(燧:古取火用具。寄:借。)⑧选择;采取;采用。《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⑨通“娶(qǔ)”。娶妻。《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⑩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司马光《训俭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