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欢条”“欢草”尽欢情:毛南族音乐 |
释义 | “欢条”“欢草”尽欢情:毛南族音乐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岜音山麓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等地。据1982年统计有三万八千多人,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因长期与汉、壮两族交往,毛南人多通汉语和壮语,并通用汉字。毛南族音乐主要有民歌和宗教音乐两类。 民歌特点近似壮歌,传统体裁有“欢”、“比”、“耍”、“排见”和“梭侬”五种。“欢”又因歌词中用了固定衬词“罗喂”而称“罗喂歌”,多在喜庆之日唱。又分“欢条”、“欢草”两种,均为男声或女声二重唱。采用勒脚歌体,此体亦称“三节歌”,即每首歌是五言八句,唱时分成三节,要叠唱为十二句(其唱法是1234、5612、7834),押腰脚韵。此外,凡偶句歌词皆要叠唱。其结构是两对相似的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一段煞于羽音,二段煞于宫音,形成两种不同色彩的调式对置。主旋律在低音部,高音部从偶句的后半句时进入跟随。“欢草”是“欢条”的变体,为五言四句体,唱法是以第四句歌词作为引腔,且重唱一次,再按词序从头到尾唱完。 比,亦称“罗嗨歌”,歌中用固定唱词“罗嗨”,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所唱的山歌,情绪明朗欢快。有单声部和双声部两种唱法,歌词都是勒脚歌形式,音乐则为上下句体乐段,终止均煞羽音。 耍,是一种流传广远的儿歌,只有一个曲调,却有单声、双声两种唱法,音乐轻快活泼。 毛南族称叙事歌为“排见”,多由歌师演唱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历史故事,如《螺蛳姑娘》、《谭氏始祖歌》等。歌曲结构是引子、正体和尾声三部分,歌词句式为五、七言句,句数自由,可多可少,但一般要成偶数,押脚韵。正体音乐的曲式为上下句体,节奏自由,具朗诵风。 梭侬,是一种摇篮曲形式,又称“罗拉罗拉罗”,唱时速度悠缓,曲调平静优美。 毛南族的宗教音乐形式主要是师公和道公音乐。师公音乐主要取自当地民歌中的欢和比,地方色彩浓厚,歌唱性较强。伴奏乐器甚丰,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道公音乐则只用打击乐器作伴奏,音乐唱腔多是念诵调。 总的来说,各种类型的毛南族音乐仍有若干共性特点,如音乐所用的音域较窄,故其旋律进行多以级进为主,少用大跳,构成一种平稳幽旷的风格;五声性羽、宫调式音阶的运用,更增添了平和的气氛;双声部民歌多是支声复调的性质。声部关系是高音跟着低音唱,时分时合,以合为主,多用大小三度、纯四、五度和大二度的和声音程,这些形式特点显然都是属于复合地域民族音乐的风格体系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