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林清玄《光之四书》赏析 |
释义 | 林清玄《光之四书》赏析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电灯、烘干机等现代发明,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堂而皇之地取代了阳光的位置。现代人在文明成果的包围下,渐渐丧失了对太阳的感觉。“谁还在乎有没有阳光呢?”然而,作者是在乎的。于是,作者像扛着一架摄影机,有选择地摄取各种镜头:灯光下的蓝苹果、日光下稻子成熟的香气、日晒后食物的美味…… 阳光普照下的万物呈现出本色,黑白分明。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各色的灯光、营造气氛的蜡烛,于是,苹果、人都成了灯光的“碎点”,丧失了自我的本色。各种艺术也背叛了阳光的原色而发生了变异。现代人的记忆中已不再有太阳,大家都成了紧闭门窗的“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光之色》这一节结构上由点及面,即由塞尚的蓝苹果谈及艺术、生活,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将阳光本色失落的悲剧全面生动地展现出来。 《光之香》和《光之味》两节结构上颇为相似,都由是否经过阳光的抚摸前后对比来点明阳光特有的香味。作者不做抽象的表白,而是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体味来感受“光之香”和“光之味”。“我”既是都市中人,又曾是乡村住民,两种身份的交织也就是对阳光拥有与遗失的交织。年轻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让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痛心。 阳光还以它的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还应具有心灵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一个人若对阳光都缺少心灵的触觉,那他还能对什么有感觉呢? “只要真正地面对过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在表现与自然隔离的现代文明的负面效应时,不同于同类台湾其他作家,既不是林燿德式的零度情感,也不像陈之藩那样大声疾呼,他以一贯清澈澄明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作者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漪,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内蕴,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逐渐丧失的现代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