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琦 |
释义 | 李琦历史上因名入大家之诗而人诗并扬于世,传为佳话者不乏其例。如李白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苏轼的《七绝》:“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可与上两诗相埒并称。《李琦》这篇小说即记载了此诗写作之缘由。 该篇出自宋代周辉的笔记小说集《清波杂志》。“清波”为杭州城门名,作者寓居其地,故以为书名。其书记载皆当朝人事,《李琦》乃记苏东坡的一段逸事。同样的故事在《春渚纪闻》和《庚溪诗话》中也有记载,而略有出入。《春渚纪闻》中其诗首句为“东坡七载黄州住”,显为讹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元丰七年三月获移汝州诰命,四月离黄,前后凡五年。《庚溪诗话》中首句诗变为“东坡居士文名久”,其余三句皆同,但李琦者改为李宜,地名也记为齐安。然而书所记时间均为苏轼移官临汝前,可见三处所记乃为同一件事。《春渚纪闻》写李琦要比《清波杂志》详尽,说她“少而慧,颇知书,时亦每顾顾,终未尝获公赐。”《庚溪诗话》则说出“独未蒙赐”的原因:“李宜者,色艺不下他妓。他妓因燕席中有得诗曲者,宜以语讷,不能有所请,人皆咎之。”所以“坡将移临汝,子饮饯处,宜哀鸣力请”。可见李琦是在他妓撺掇责怪下,于东坡将行的饮饯时,“力请”赐诗的。 关于诗的后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意谓海棠太美,连杜甫也以难吟而作罢。此处比拟李琦色艺之绝,盛誉之辞,“乃出诸人之右”。《春渚纪闻》记此诗写出后,“一座击节”。苏轼以海棠作喻,而评价特高,有其缘故。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四川古多海棠,有“海棠香国”之称。杜甫居四川八年,遗诗八百首,却无一字提及海棠,后人有“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的诗句。但《诗林广记》前集卷二引李颀的《古今诗话》中讲出个中原因:杜甫母名海棠,杜甫因为避讳,所以诗中绝无海棠诗。苏轼从小生长于四川,到二十一岁赴京求试,却也对触目皆是的海棠从无吟咏。直到四十五岁贬放黄州,于寓所之东的山间漫步,偶然发现一株独放的海棠,故乡名花,触动了诗人无限的感慨,灵感激情迸发,写出第一首咏海棠的诗“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诗从名花幽独、佳人空谷发出感叹,通过海棠的色泽天韵、高洁雍雅而备受冷落、凄怆伤悲的描写,痛悼自己怀才不遇,飘零流落的命运;物我相合,情景共融,达到了极高的审美意境。《溪溪诗话》评说“东坡黄州海棠长篇,冠古绝今。虽不指明老杜,而补‘亡’之意,盖使来世自晓也。”居黄期间,苏轼仍有海棠的诗歌传世,总是有感而发,因之寄意,可见海棠在其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临别黄州,竟以海棠喻之李琦,难怪乎“其人自此身价增重,殆类子美诗中黄四娘。”因诗而名显了。 该小说以诗入文,以诗为中心,围绕写诗过程记叙成文。全文仅一百零三字,其中诗占二十八字,文仅七十五字,在袖珍小说中也可称为短制。反映了苏轼居黄期间日常生活的部分内容,并完整地介绍了李琦请诗的经由,苏轼醉书的情状,诗成之后的影响。文笔简练,而意蕴丰涵,从中可以窥见一代文豪苏轼当世的声名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