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诗句出处:《满江红》;是宋朝诗人锦溪的作品。
【注释】:
诗文 | 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 | |
释义 | 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诗句出处:《满江红》;是宋朝诗人锦溪的作品。 蓬岛仙翁,元来是、神锺岳渎。喜遇生申时节,一阳来复。蓂荚合朝曾舞翠,月华昨夜圆如玉。展红笺、泚笔染新章,从头录。渭川叟,非钩绿。鲁公子,非徼福。况家传、胡氏长生箓。点额婴儿腾好语,殷勤捧献杯中绿。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 | 【注释】: 更:(一)①改变;更换。《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②替换。《吕氏春秋·仲春纪》:“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牺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币:毛皮和缯帛。)引申为交替。《汉书·万石君传》:“九卿更进用事。”③经历;经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④抵偿;抵押。《史记·平准书》:“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悉:竭尽。)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一更约二小时。岳飞《小重山》:“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二)gèng 副词。①相当于“再”、“又”。《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②相当于“愈”。更加。《史记·管晏列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九:①数词。《淮南子·天文》:“三三如九。”②泛指多数。《楚辞·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合:盟会。)司马迁《报任安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番:①[动]轮流,更替。《北史·贺若弼传》:“请广陵顿兵一万,~代往来。”②[量]回,次。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王)弼自为客主数~,皆一座所不及。”③[名]古代对西部及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阅江楼记》:“~舶接述而来庭。”屈:(一)①弯曲,与“伸”相对。《周易·系辞下》:“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尺蠖:虫名。信:通“伸”。)②屈服;屈从;折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③委屈;冤屈。《史记·乐毅列传》:“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④压抑;屈抑。《论衡· 自纪》:“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见:被。)⑤治理;征服。《诗经·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长道:大道。丑:指敌人。)⑥古邑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 (二)jué ①竭;尽。《孙子·作战》:“攻城则力屈。”②同“倔”。倔强;不顺从。《史记·匈奴列传》:“杨信为人刚直屈强。”③短小。《淮南子·说山》:“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屈指:扳着手指计算。高适《别韦参军》:“举手望君门,~~取公卿。”也作“诎指”。《汉书·陈汤传》:“~~计其日。”指:①手指。《战国策·秦策三》:“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股:大腿。)②脚趾。《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虏中(zhòng)吾指。’”(扪:摸。)③用手指;指向。《论语·八佾》:“指其掌。”④向;意向。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移师东指,闽越相诛。”⑤直立;竖起。《战国策·燕策》:“士皆瞋目,发尽上指。”⑥指点,告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若非吾师指迷,实不悟此。”⑦指责;斥责。《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⑧意旨;意图。后写作“旨”。《尚书·盘庚上》:“不匿厥指。”铿:①拟声词。形容响亮的声音。《礼记·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②撞击。班固《东都赋》:“铿华钟。”年: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为:(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君: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祝:(一)①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仲长统《昌言·论天道》:“巫医卜祝之伍,下愚不齿之民也。”(伍:一伙。)②向“鬼神”祈祷。《韩非子·说林下》:“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巫咸:传说中的神巫。祓:消除灾祸。)③祈祷时的祝文。王符《潜夫论·浮侈》:“或裁好缯,作为疏头,令工采画,雇人书祝,虚饰巧言,欲邀多福。”(疏头:祝祷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④祝福。《吕氏春秋·乐成》:“魏襄王与群臣饮,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⑤断绝,剪断。《书·泰誓下》:“上帝弗顺,祝降时丧。”《谷梁传·哀公十三年》:“祝发文身。” (二)zhòu 诅咒。《后汉书·贾逵传》:“乡人有所计争,辄令祝少宾。”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