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晁补之《临江仙》
释义

晁补之《临江仙》

晁补之《临江仙》晁补之

晁补之

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释 ①“水穷”二句: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②“青山”二句:范仲淹《越上闻子规》:“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不如归,古人以为杜鹃的啼声像在说“不如归去”,常用来寄托游子思归之意。

静听松风图 【宋】 马麟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篇作于元符二年(1099)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主要是描写迁客漂泊异乡时的思归之情。词中所描绘的幽冷意境,有唐代山水诗人的韵味。晁补之自幼就有大志,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但是因为新旧党争,他长期处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流放在外不受重用。绍圣四年(1097)晁补之贬监处州盐酒税,中途遭母丧而奉柩还乡。史载他为母守丧期间因悲痛病毁几死。元符二年服除,马上又被判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时年四十七。人生的坎坷加上年华的逝去,这一切在他心中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在信州贬所,晁补之也试图用乐观、“出世”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苦难,就如同他的老师苏轼那样;但是儒家“入世”的思想仍然时时煎熬着他。本词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作者内心的这种矛盾。

词的上阕主要写信州生活的艰苦和清闲,单独看来颇有隐士悠闲的情趣,词中清幽之愉悦胜过贫苦之悲凉。首二句写自己在“江城”信州时因没钱购买房屋,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同住。寺称“野寺”,僧叫“残僧”,是刻意凸显其简陋和凄清,杜甫《山寺》诗有“野寺残僧少”之句,是作者所本。但杜诗轻松,晁词沉重,可谓用典而不滞。词人生活在如此荒僻的所在,每天的生活自然单调而悠闲。“松间”以下三句,便是极形象地写出他生活的概况。“松间药臼竹间衣”句写静态的景物。松下放着药臼,说明主人曾采药、捣药,竹间晾着衣服,可见生活设施之紧缺。这一场景,是一幅典型的林间隐居图,让人觉得非常悠远清空。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著名的诗句,只是做了简单的语序变动,表面上也是在写作者悠闲的心态。但是就是这小小的变动,仔细读来却能品味出完全不一样的意思。王维诗名《终南别业》,是写他隐居“别业”时悠闲自在的生活,而晁补之此时不要说“别业”,连个自己的居所都没有,他的“悠闲”与王维是迥然不同的。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首先是他自己在悠闲地“行”、悠闲地“坐”,在不经意间走到了水源头,又漫无目的地看着云起云散,自在之情当然不言而喻。而晁补之的“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则是他刻意去“行”去“看”,作者想“行”却已到了水穷处,想“看”却只有云起云散,这是在表达一种山穷水尽的困窘,不是“自在”而恰恰是“不自在”,是孤独悲凉、百无聊赖。

上阕中作者还在假装享受清闲生活的愉悦,下阕则完全转入了那种孤独的幽怨。开头两句不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从“幽禽”入手。这本是“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作者却问道“缘底事”并觉得“苦”,可见与上阕的心态已有很大区别。同样的环境,在不同的心情下,人往往能得到不同的体验,这句词是这个道理的最好注解。“醉耳”二字说明作者喝了酒,那酒自然也是愁闷之酒。“月斜西院愈声悲”句过渡,写月亮西斜而鸟鸣声却越来越悲凉。“月斜西院”可知作者痴痴地听了好久,也说明了他内心的悲哀。古时传说杜鹃又名子规,乃是蜀望帝死后所化,叫声犹如人在说“不如归去”,闻者心碎。作者最末两句巧妙地化用这一传说,又引用范仲淹《越上闻子规》诗,假托杜鹃之口,写出了自己思归的心情,不仅新颖异常,而且含蓄而生动。

整首词都是在写作者谪居的生活,上阕主要写生活之悠闲,下阕则写心境之凄苦,两相对比,可见作者内心的矛盾。本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多处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这也是晁补之词的一大特色。晁补之以其杰出的才华,继承了苏轼开拓的豪放词风,又增之以典雅凝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人冯煦《蒿庵论词》称誉说:“(晁补之)所为诗馀,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过之。”这一评价,并不算过。(姚苏杰)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