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忽:

①不注意;不经心;忽视;疏忽。《尚书·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蓄:积。怠:惰。荒:乱。)《史记·司马相如传》:“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②疾;迅速。《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③迷惚;不分明。《淮南子·精神》:“游于忽区之旁。”(忽区:忽恍无形之区。)④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名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⑤副词。突然。曹植《杂诗》之一:“形影忽不见。”《晋书·谢安传》:“金鼓忽破。”[忽忽]1. 迅疾的样子。《楚辞·惜誓》:“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反:同“返”。)2. 飘浮不定的样子。贾𫘫《庄周梦为蝴蝶赋》:“忽忽悠悠,东西泛浮。”3. 神志昏乱的样子。《汉书·苏建传》:“(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然而:

①连词。但是。《史记·张仪传》:“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轻走易北。”②连词。如此,却。《孟子·梁惠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王者,未之有也。”③连词。如此,就。《荀子·王霸》:“士大夫务节死制,~~兵劲。”

而:

①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余知而无罪也。”②连词。1.表示并列或联合关系,相当于“和”、“与”、“并且”。《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连接两个谓语。a.动作前后相继。苏轼《喜雨亭记》:“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属:同“嘱”。)b.相当于“则”、“就”。《国语·楚语下》:“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多矣。”(溃:决堤。犯:危害。)3.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然而”。《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4. 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说苑·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中:心中。)5.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或引出进一层意思。《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嗣:继承。)6.将修饰语连接到动词上。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恂恂:紧张而担心。)③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诗经·齐风·著》:“俟我于堂乎而。”(俟:等候。)《论语·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④通“能”。能够。《庄子·逍遥游》:“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而已]助词,犹罢了。《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去:

(一)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距离。《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③失去;失掉。孟云卿《悲哉行》:“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④除去;舍弃;丢弃。《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韩愈《与孟尚书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称去世;死亡。古诗《孤儿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⑥往;到。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⑦过去的;从前的。《新语·至德》:“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啊”、“了”。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绿鬟: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⑨去声。汉语四声之一。⑩往;到……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11)通“驱”。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漦lí:涎沫。椟dú:放在木匣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弆”。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执:

①捉拿;拘捕。《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涂出于宋,宋人执之。”②握;拿。《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③持有某种主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惟瑜、肃执拒之议。”(瑜,周瑜。肃,鲁肃。拒:抵抗。)④控制;掌握。《韩非子·扬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⑤主管。《淮南子·说山》:“执牢狱者无病。”⑥执行;施行。《汉书·哀帝纪》:“有司执法,未得其中。”(有司:官吏。得其中:指妥当。)⑦固执;坚持。《汉书·外戚传》:“书奏,上以问光,光执不许。”(光:霍光。)[执政]掌管国家政事。《新唐书·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xǐng)也。”(省:察,察看。)又掌管国家政事的人。《旧唐书·黄巢传》:“及巢见招,大诟(gòu)执政。”(诟:斥骂。)

寒:

①冷。《礼记·月令》:“寒热不节,民多虐疾。”《吕氏春秋·察今》:“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②贫穷;贫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指富贵人家。)《晋书·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③害怕;畏惧。《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误入涧谷,狼奔鸱(chī)叫,竖毛寒心。”(鸱:猫头鹰。)

衾:

①被子。《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②特指覆盖尸体用的被子。《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

虚:

①大土山。《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②废墟。《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社稷为虚。”③集市。柳宗元《童区(ōu)寄传》:“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④空虚。《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⑤空着。《战国策·齐策四》:“梁王虚上位。”⑥虚假。《楚辞·九章·惜往日》:“听谗人之虚辞。”⑦副词。徒然,白白地。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汉代贾谊。)⑧指清静无欲的内心境界。《老子》第十五章:“致虚极,守静笃。”

幌:

①帘子;帷幔。杜甫《月夜》:“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幔。)张协《七命》:“重殿叠起,交绮对幌。”②酒店的幌子。陆龟蒙《和袭美初冬偶作》:“小垆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③摇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潴水满腹浸山脚,皆平溢不流,左右幌漾。”

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

泠:

①古河流名。即今安徽省东南部的青弋江。②轻妙;轻柔。《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③同“零”。落。秦醇《谭意歌传》:“或勉为笑语,不觉泪泠。”[泠泠]1.清凉的样子。东方朔《七谏·初放》:“上葳蕤(wēi ruí)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葳蕤:茂盛的样子。)刘基《苦斋记》:“或降而临清泠。”2.形容声音清脆。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文赋》:“音泠泠而盈耳。”


诗文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释义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诗句出处:《芙蓉城》;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芙蓉城中花冥冥,谁其主者石与丁。
珠廉玉案翡翠屏,霞舒云卷千娉婷。
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
往来三世空链形,竟坐误读黄庭经。
天门夜开飞爽灵,无复白日乘云軿。
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因过缑山朝帝廷,夜闻笙箫弭节听。
飘然而来谁使令,皎如明月入窗棂。
忽然而去不可执,寒衾虚幌风泠泠。
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
径度万里如奔霆,玉楼浮空耸亭亭。
天书云篆谁所铭,遶楼飞步高冷竮。
仙风锵然韵流铃,蘧蘧形开如酒醒。
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
罗巾别泪空荧荧。春风花开秋叶零,
世间罗绮纷膻腥。此身流浪随沧溟,
偶然相值两浮萍。愿君收视观三庭,
勿与嘉谷生蝗螟。从渠一念三千龄,
下作人间尹与邢。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