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释义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诗句出处:《哭子十首》;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

维鹈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
才能辨别东西位,未解分明管带身。
自食自眠犹未得,九重泉路托何人。
尔母溺情连夜哭,我身因事有时悲。
钟声欲绝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莲花上品生真界,兜率天中离世途。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节量梨栗愁生疾,教示诗书望早成。
鞭扑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
深嗟尔更无兄弟,自叹予应绝子孙。
寂寞讲堂基址在,何人车马入高门。
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
烦恼数中除一事,自兹无复子孙忧。
长年苦境知何限,岂得因儿独丧明。
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
乌生八子今无七,猿叫三声月正孤。
寂寞空堂天欲曙,拂帘双燕引新雏。
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

《哭子十首》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

【注释】:

彼: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与“此”相对。1.指示人或事物。《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狡:狡猾。)《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2.指示场所。《战国策·秦策二》:“息壤在彼。”(息壤:地名。)②人称代词。1.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又《昭公二年》:“彼何罪?”2. 泛指别人;他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谲(jué)诈之士。”(谲诈:玩弄手段。)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业:

①古代悬钟磬用的大木板。《诗经·周颂·有瞽》:“设业设虡(jù)。”(虡:悬钟磬的木架。)②书写用的木板。《礼记·玉藻》:“手执业,则投之。”③事业;功业。诸葛亮《草庐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④职业。陶潜《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产业;家业。《盐铁论·论诽》:“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⑥学业。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⑦创始。《史记·太史公自序》:“项梁业之,子羽接之。”⑧次序;次第。《国语·晋语四》:“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⑨副词。已经。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缘:

①古时衣服的边饰。《仪礼· 丧服》:“麻衣縓缘。”(縓quàn:浅红色。)②边。《周书·王罴传》:“尝有台使,罴(pí)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台使:官名。)③沿着;顺着。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④遵循;依照。《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按功行赏。”⑤凭靠;依据。蔡琰《胡笳十八拍》:“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⑥攀援;攀登。《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求鱼也。”⑦佛教名词“因缘”的省称。指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所谓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是一种宿命论观点。《五灯会元·如满禅师》:“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⑧机缘;缘分。杜甫《清明二首》之一:“红颜骑竹我无缘。”⑨介词。因为;由于。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

①数量大,与“少”相对。《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指得治国之道,即行仁政。寡:少。)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②胜过;超过。汤显祖《紫箫记·巧探》:“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相如:司马相如,汉辞赋家。王粲:汉魏间人,貌美多才。)③称赞;着重。《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以此名闻当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亦以此多之。”④过分的;多余的。《庄子·渔父》:“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饬(chì)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饬:整顿。泰:太,过于,过分。)刘劭《人物志·体别》:“夫在多疑。”⑤增多。《荀子·天论》:“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⑥通“哆”,不正。《法言·吾子》:“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哇:淫邪的乐声。)⑦副词。表示限定。约相当于“只”、“仅仅”。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此犹河滨之民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障:

①阻塞;阻隔。《礼记·月令》:“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吕氏春秋·贵直》:“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枉:邪曲。)②堤防。《国语·周语中》:“泽不陂障,川无舟梁。”(陂:堤岸。)③边塞险要处作防御用的城堡。《汉书·朝鲜传》:“为置吏筑障。”④屏蔽。《左传·定公十二年》:“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成:孟孙氏的采邑。保:城堡。)⑤用来遮隔视线的布帷或屏风。《晋书·石崇传》:“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恺:王恺。)⑥高耸如屏障般的山峰。范成大《念奴娇》:“双峰叠障。”⑦幢子,有字画的整幅绸布。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手提新画青松障。”李庾《东都赋》:“出地标图,临流写障。”⑧通“瘴”。瘴气,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后汉书·杨终传》:“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

碍:

①阻挡;阻碍。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妨碍。《水浒传》十回:“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③遮蔽。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芳草不迷行客路,重杨只碍离人目。”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还: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郑伯:指郑文公。享:设宴招待。)《史记·项羽本纪》:“还军霸上。”②恢复。《魏书·显祖纪》:“诸非劳超迁者,亦各还初。”(劳:功劳。迁:晋升。)③交还;归还。《荀子·尧问》:“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见者三十人。”也指交纳。杜甫《岁晏行》:“割慈忍爱还租庸。”(庸:抵偿劳役的布帛。)④顾;回头。潘岳《伤弱子辞》:“还眺兮坟瘗(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瘗:埋葬物。)《史记·滑稽列传》:“疾步数还顾。”⑤偿还。江淹《恨赋》:“裂帛系书,誓还汉恩。”(系:绑。书:信。)⑥通“环”。环绕。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⑦《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庐:房舍。) (二)xuán ①旋转。《国语·吴语》:“大夫种(zhǒng)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种:指越大夫文种。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③轻盈快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词。①仍;尚。杜甫《泛江》诗:“乱离还奏乐,漂泊且听歌。”②再;又。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儿:

①小孩子;儿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②儿子。古乐府《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用作父母对儿女的称呼。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儿啊,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模。”(模:摸。自心模:自己体会。)也用于儿女在父母面前自称。韩愈《琴操·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③年轻人,尤指青年男子。曹植《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古乐府《木兰诗》:“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④助词。名词后缀。沈约《领边绣》:“结缕坐花儿。”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上一篇:若云吾无心,此来复何为。
  • 下一篇: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