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幽王举烽戏褒姒 |
释义 | 幽王举烽戏褒姒周幽王宠褒姒的故事,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引以为鉴的历史悲剧,至今读起来,仍有震聋发聩之感。 在刘向之前,《国语·郑语》、《史记·周本纪》都已记载过这件事,但相比之下,《列女传》的记载较为完整,创作角度也有所不同,刘向在这里是专门为褒姒作传。然而,细读此文,却不难发现,与其说刘向在写褒姒,不如说是在写幽王之死。刘向曾担任过谏议大夫等职,屡次上书直言,弹劾外戚专权,对国家的兴亡十分关心,他写这件事,不会是无的放矢,而是旨在通过对于周幽王败亡原因的思考,达到借古喻今,以史为镜的目的。刘向不愧为大手笔,他以明晰的结构,层层深入地写幽王从耽溺美色,到误国于美色,最后自毁于美色,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周幽王重色轻国,是他自取败亡的真正原因。 故事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幽王惑于褒姒,”一个“惑”字,点出幽王已误入迷途。幽王将原来的皇后申侯之女废掉。立褒姒为后,这还不算,“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褒姒已经成为幽王生活的中心,幽王的脑子里哪还有国事的影子?为了使褒姒高兴,他“驱驰弋猎不时”,“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这就是幽王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里,“不时”、“以夜续昼”起了重要作用,从时间上概括出幽王“惑于褒姒”的严重程度。 历史上的昏庸君主很多,纵欲无度,荒淫误国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幽王宠褒姒的故事何以流传得这样久远,影响这样深广呢?原因就在于幽王演出举烽燧博美人一笑的荒唐事,使他的昏愦更为变本加厉,而作者选取这一典型事例来记述,就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褒姒是个冷美人,这一点更使她与众不同,幽王的宠爱有加和千方百计,都没有使她稍稍露齿,“万端故不笑”,因而一笑便值千金。只要能博得这一笑,幽王便不惜一切终于想出了绝招:举烽燧,召诸侯,引褒姒一笑。烽燧是报警之物,当有外敌入侵,白日则举烽,夜晚则举燧,敲响大鼓,诸侯的队伍就会迅速聚集。幽王竟然视这等重要的国家大事为儿戏,轻举妄动地升起了烽火,诸侯们见火立即蜂拥驰至,但却不见外寇踪影,只听见美人褒姒的开心大笑。美人终于笑了,幽王也终于找到了这个好办法,便屡次举烽燧,在美人的笑声中,是茫然而懊丧的诸侯们的嗟怨。真是既“戏”美人,又“戏”诸侯,但这两个“戏”的含义该有多么不同!美人被逗得开了颜,诸侯被几度戏弄后,就不相信周幽王的恶作剧,再也不因烽燧而兴勤王之师了。 这一切的后果更为严重,执迷不悟的幽王从置国事于不顾,恶性发展到对褒姒言听计从,以致于“忠谏者诛”、“上下相谀,百姓乖离。”奸进则忠退,信美人则废国事,人心涣散,众叛亲离,政治腐败到这个地步,剩下的就是穷途末路,亡国成为必然,周幽王只得毁灭在自己酿成的悲剧之中。 国家不安定,就会有人乘虚而入,幽王废后之父申侯本来就对幽王怀恨在心,这时便联合缯、西夷、犬戎等外敌入侵。周幽王急忙点起烽燧向诸侯告急征兵,但屡遭戏弄的诸侯哪里还肯相信,没有一个人前来解难,幽王成了孤家寡人,死于乱兵之中,葬身于曾一度迷醉酒色之地、贪欢行乐之所——骊山,美人褒姒也被俘而去,周朝宫殿的财宝也被抢劫一空。国毁人亡,玉碎宫倾,惨不忍睹。留给后世无尽的浩叹。 至此,全文结束,褒姒真可谓倾国倾城,幽王作茧自缚,落得覆灭的下场。刘向以他洗练的笔法展示了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为后世敲响警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