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註釋】:

常:

①恒久不變的;固定的。《孫子·虛實》:“四時無常位。”(四時:四季。)《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周易·系辭上》:“動靜有常。”《國語·楚語上》:“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慣例。《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記·扁鵲傳》:“扁鵲,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時。《晉書·何曾傳》:“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經:治理。)⑦副詞。經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⑧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韓非子·揚權》:“上失扶寸,下得尋常。”⑨通“嘗”。曾經。《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tǎng)見(xiàn),是無世而不常有之。”(黨:偶然。)

常時:

往時,從前。《繡襦記》折十九:“吾傢裡,~~有馬今無矣。”

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憶:

①思念;回想。《木蘭詩》:“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潘閬《憶餘杭五首》之一:“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記得;記住不忘。《梁書·昭明太子傳》:“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楊與李:指楊國忠、李林甫。)

討:

①聲討;征伐。《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亡:逃亡。反: 同“返”。)②征討。《左傳·隱公十年》:“以王命討不庭。”(不庭:不來朝見。)③治理;整頓。《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④探索;研究。《商君書·更法》:“討正法之本。”《論語·憲問》:“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

討論:

探討,評論。《舊唐書·李百藥傳》:“罷朝之後,引進名臣,~~是非。”

論:

(一)①討論;研討。《論語·憲問》:“世叔討論之。”②議論;評論;談論。《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③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④陳述;述說。張衡《西京賦》:“眾形殊聲,不可勝論。”⑤評判;評定。諸葛亮《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鹽鐵論·箴石》:“論其才能,然後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晦:每月最後一天。)⑦顧及;考慮。李斯《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⑧言論;學說。《荀子·成相》:“君法明,論有常。”⑨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論則析理精微。” (二)lún①《論語》的簡稱。劉向《別錄》:“魯人所學謂之《魯論》。”②通“倫”。順序,次序。《詩經·大雅·靈臺》:“於論鼓鐘。”③通“掄”。選擇。《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論比其材。”

歷:

①經歷;經過。《孟子·萬章上》:“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尚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②跨過;跨越。《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③盡;全部;普遍。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尚書·盤庚下》:“歷告爾百姓於朕志。”④選擇。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歷吉日以齋戒。”⑤列出;排列。《呂氏春秋·季冬》:“令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⑥察看。《禮記·郊特牲》:“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歷齒。”⑧同“歷(曆)”。歷法。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舊制頒歷在十一月朔。”⑨通“櫪”。馬廄。《漢書·梅福傳》:“伏歷千駟。”[歷歷]清晰;分明。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歷歷:

分明、清楚。歐陽修《與高司諫書》:“侃然正色,論前世事,~~可聽。”

歷:

①經歷;經過。《孟子·萬章上》:“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尚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②跨過;跨越。《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③盡;全部;普遍。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尚書·盤庚下》:“歷告爾百姓於朕志。”④選擇。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歷吉日以齋戒。”⑤列出;排列。《呂氏春秋·季冬》:“令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⑥察看。《禮記·郊特牲》:“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歷齒。”⑧同“歷(曆)”。歷法。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舊制頒歷在十一月朔。”⑨通“櫪”。馬廄。《漢書·梅福傳》:“伏歷千駟。”[歷歷]清晰;分明。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事:

①職位;職務;官職。《左傳·莊公十四年》:“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②職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噲(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沛:江蘇沛縣。)③事情。《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④變故;意外事故。《史記·刺客列傳》:“秦有荊軻之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今臣於無事之時,屢以盜賊為言……不然,事至而圖之,則已晚矣。”(圖:謀。)⑤實行;從事;做。《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侍奉;服事。《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巨請事之 ”⑦從師求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⑧量詞。用於器物或衣服,相當於“件”。白居易《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管弦三兩事。”

猶:

①獸名。也叫猶猢,形似麂。《水經註·江水一》:“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②如同;好像。《隆中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七:“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詞。1. 還;仍然。《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軔:仞。)2. 尚且。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胄:後代。)④通“猷(yóu)”。1.計謀;謀劃。《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2.道。《詩經·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猶是經。”(匪:非。是:復指前置賓語。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傳·昭公十四年》:“殺親益榮,猶義也夫!”2.從。《孟子·公孫醜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是以難也。”3.由於。《公羊傳·莊公四年》:“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⑥通“搖”。搖動。《禮記·檀弓下》:“詠斯猶,猶斯舞。”

存:

①問候。《史記·魏公子列傳》:“而公子親數存之。”②存在;生存。范縝《神滅論》:“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③思念。王充《論衡·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三田宝,镇长存,赤帝分明坐广寒。

下一篇:庾监高楼月,袁郎满扇风。
  • 常时忆讨论,历历事犹存。

    “常时忆讨论,历历事犹存。”诗句出处:《题玄同先生草堂三首》;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作品。

  • 【注释】:

    常:

    ①恒久不变的;固定的。《孙子·虚实》:“四时无常位。”(四时:四季。)《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国语·楚语上》:“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惯例。《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记·扁鹊传》:“扁鹊,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时。《晋书·何曾传》:“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经:治理。)⑦副词。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⑧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扬权》:“上失扶寸,下得寻常。”⑨通“尝”。曾经。《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tǎng)见(xiàn),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党:偶然。)

    常时:

    往时,从前。《绣襦记》折十九:“吾家里,~~有马今无矣。”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忆:

    ①思念;回想。《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潘阆《忆余杭五首》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记得;记住不忘。《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元稹《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讨:

    ①声讨;征伐。《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亡:逃亡。反: 同“返”。)②征讨。《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庭:不来朝见。)③治理;整顿。《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④探索;研究。《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讨论:

    探讨,评论。《旧唐书·李百药传》:“罢朝之后,引进名臣,~~是非。”

    论:

    (一)①讨论;研讨。《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②议论;评论;谈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③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④陈述;述说。张衡《西京赋》:“众形殊声,不可胜论。”⑤评判;评定。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盐铁论·箴石》:“论其才能,然后官之。”⑥定罪;判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晦:每月最后一天。)⑦顾及;考虑。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⑧言论;学说。《荀子·成相》:“君法明,论有常。”⑨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论则析理精微。” (二)lún①《论语》的简称。刘向《别录》:“鲁人所学谓之《鲁论》。”②通“伦”。顺序,次序。《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③通“抡”。选择。《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

    历:

    ①经历;经过。《孟子·万章上》:“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尚书·毕命》:“既历三纪,世变风移。”②跨过;跨越。《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③尽;全部;普遍。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尚书·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④选择。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历吉日以斋戒。”⑤列出;排列。《吕氏春秋·季冬》:“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⑥察看。《礼记·郊特牲》:“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挛耳,历齿。”⑧同“历(曆)”。历法。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五:“旧制颁历在十一月朔。”⑨通“枥”。马厩。《汉书·梅福传》:“伏历千驷。”[历历]清晰;分明。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

    分明、清楚。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可听。”

    历:

    ①经历;经过。《孟子·万章上》:“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尚书·毕命》:“既历三纪,世变风移。”②跨过;跨越。《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③尽;全部;普遍。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尚书·盘庚下》:“历告尔百姓于朕志。”④选择。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历吉日以斋戒。”⑤列出;排列。《吕氏春秋·季冬》:“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⑥察看。《礼记·郊特牲》:“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挛耳,历齿。”⑧同“历(曆)”。历法。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五:“旧制颁历在十一月朔。”⑨通“枥”。马厩。《汉书·梅福传》:“伏历千驷。”[历历]清晰;分明。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

    犹:

    ①兽名。也叫犹猢,形似麂。《水经注·江水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②如同;好像。《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词。1. 还;仍然。《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仞。)2. 尚且。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后代。)④通“猷(yóu)”。1.计谋;谋划。《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道。《诗经·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匪:非。是:复指前置宾语。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亲益荣,犹义也夫!”2.从。《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3.由于。《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⑥通“摇”。摇动。《礼记·檀弓下》:“咏斯犹,犹斯舞。”

    存:

    ①问候。《史记·魏公子列传》:“而公子亲数存之。”②存在;生存。范缜《神灭论》:“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③思念。王充《论衡·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三田宝,镇长存,赤帝分明坐广寒。

    下一篇:庾监高楼月,袁郎满扇风。

  •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三田宝,镇长存,赤帝分明坐广寒。

    下一篇:庾监高楼月,袁郎满扇风。
  • 诗文 常时忆讨论,历历事犹存。
    释义
    • 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

      “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詩句出處:《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作品。

    杳杳諸天路,蒼蒼大滌山。景輿留不得,毛節去應閑。
    相府舊知己,教門新啟關。太平匡濟術,流落在人間。
    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馀。
    石橋春暖後,句漏藥成初。珍重雲兼鶴,從來不定居。
    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酒向馀杭盡,雲從大滌昏。
    往來無道侶,歸去有臺恩。自此玄言絕,長應閉洞門。
    杳杳诸天路,苍苍大涤山。景舆留不得,毛节去应闲。
    相府旧知己,教门新启关。太平匡济术,流落在人间。
    先生诀行日,曾奉数行书。意密寻难会,情深恨有馀。
    石桥春暖后,句漏药成初。珍重云兼鹤,从来不定居。
    常时忆讨论,历历事犹存。酒向馀杭尽,云从大涤昏。
    往来无道侣,归去有台恩。自此玄言绝,长应闭洞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