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赏析
释义

(宋)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原文赏析

(宋)欧阳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都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古典诗词常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加重作品思想感情的份量,拓深作品的内涵。例如:贺铸《杵声齐》词“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是在词的结末加重一句,翻进一层,把远寄征衣的悲怆写得更为凄惨。再如:宋徽宗《燕山亭》词“天遥地远,万水干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更是逐句加重,每转愈深,充分表达了亡国的哀痛。从这些例子来看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词,就可以知道其吸引读者的奥秘所在了。它正是用加重加深的写法来增强艺术效果的。

词的首句以“别后”二字开端,说明这首词写的,不是将别未或相别之际的惜别之情,而是“别后”的离愁。既然已经是“别后”,离愁本已无法排遣,下接“不知君远近”五字,则更加重、加深了这一离愁。如果分别后知其行踪,心里还有点着落,而此时竟然不知其身在何地、是远是近,那郁积在心头的离愁当然更无处寄托、无从排遣了。这就引出了下面“触目凄凉多少闷”一句。这个“闷”,由“不知君远近”来。分别而又不知行人所在地的远近,其闷是可想而知的。第三句“渐行渐远渐无书”,上承首句,倒叙“不知君远近”的原因是“无书”。这句也是以后半句加重、加深前半句。人去,而且“渐行渐远”,已经令人怅惘若失,再加上“渐无书”,就更令人恓惶不安了。后面第四句“水阔”与“渐行渐远”相呼应,喻相隔遥远;“鱼沉”用鲤鱼传书的典故,与“渐无书”相绾合,喻音信杳杳。这两句加上首句,其所写情事略似晏殊《蝶恋花》词的结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换头以“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都是恨”两句进一步烘染离愁。这正是柳永《雨霖铃》词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是令愁人添愁的季节,而深夜传来的萧瑟凄凉的秋声更会给词中人以“都是恨”的感觉。上片的次句写触目之景令人生闷,却不写所见何景;这是因为,白昼所见决非一景一物,而在愁人眼中,所有景物都染上了凄凉色彩。这两句则写入耳之声令人生恨,并具体写明所闻是风吹竹叶之声;这是因为,深夜所闻只是这单一的声音,而声声都拨动着他的心弦、增添他的恨情。当然,这个“恨”,虽由秋声触发,虽因秋声而加重、加深,但它的产生实出于上片词所写的情事。这里,既恨人之别去,又恨其愈去愈远,更恨其远去而无书信来。至于无书信的原因,可以是途中寄书不便;可以是路远而书信难达;也可能如晏几道《阮郎归》词中所写:“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如果是后一原因,其恨情就更加沉重、更加复杂了。

词的前六句,由别后写到行人远去,由远去写到无书,由白昼写到黑夜,由触目的凄凉之景写到入耳的添恨之声,把离愁越写越重,越写越深,似乎已经写到无以复加,而结拍“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两句,则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而把别后的闷恨写得重而又重,深而又深,这才结束了全篇。可以与这两句参读的有毛熙震《更漏子》词“人悄悄,愁无了,思梦不成难晓”,晏几道《阮郎归》词“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仅从这两句词看,欹枕而是“欹单枕”是一层,人不见而只能“梦中寻”是一层,“梦不成”又是一层,“灯又烬”又是一层,层层加重,层层加深;而从整首词看,这两句又是加重、加深前六句的。

这种逐层加深的写法,使得全词情感厚重,回味隽永,具有永不枯竭的艺术感染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