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孱颜屹焉立,汹涌勃然起。”诗句出处:《志峡船具诗·百丈》;是唐朝诗人王周的作品。
少尝侍先君,余闲诵白氏。始得入峡诗,深味作诗旨。
云有万仞山,云有千丈水。自念坎壈时,尤多兢慎理。
山束峡如口,水漱石如齿。孤舟行其中,薄冰犹坦履。
孱颜屹焉立,汹涌勃然起。百丈为前牵,万险即平砥。
破之以筼筜,续之以麻枲。砺之坚以节,引之直如矢。
杼轴连半空,长短随两涘。铁锁枉驰名,锦缆谩称美。
长绳岂能系,朽索何足拟。苟非□之为,胡可力行此。
《志峡船具诗·百丈》唐朝诗人王周的作品。【注释】:
孱:
①懦弱。《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吾王,孱王也。”②瘦弱。吕南公《勿愿寿》:“儿孱妻病盆甑干,静卧藜床冷无席。”③低劣;浅薄。宋祁《授龙图阁谢恩表》:“术学肤孱。”[孱颜]通“𡺎岩”。高峻貌。陆龟蒙《缥缈峰》:“清晨跻蹬道,便是孱颜始。”颜:
①额头;脑门。《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隆准:高鼻。)②面容;脸色。《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树名。华:古“花”字。)③脸面;脸皮。《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④色彩。李白《古风》之十二:“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⑤横匾。《新唐书·马燧传》:“帝榜其颜而宠之。”(榜:题匾。)屹:
①形容山势直立高耸。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屹山峙以迂郁。”(迂郁:盘曲的样子。)②耸立。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屹而立。”③稳固而不动摇。白居易《青石》:“义心若石屹不转。”焉: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论语·阳货》:“信则人任焉。”②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③于彼,于此。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④副词。相当于“乃”、“则”、“才”。《吕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⑤介词。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亡:无。)⑥连词。表示承接。多与“乃”连用,相当于“于是”。《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⑦助词。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是”。《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诗经·小雅·大乐》:“睠言顾之,潸焉出涕。”⑧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击之,必大捷焉。”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诗经·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胡:为什么。佽:帮助。)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与:参与,享有。)立:
①站立。《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②竖立;树立。《韩非子·功名》:“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叶适《终论七》:“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的:箭靶。)③设置,建立。《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④制定。《荀子·议兵》:“立法施令。”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⑤建树;成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⑥泛指登上某种位置。《史记·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少子:最小的儿子。)⑦立刻;立即;马上。《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追射我立尽。”《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汹:
[汹汹]1.水波翻腾的样子。宋玉《高唐赋》:“濞汹汹其无声兮。”2. 形容声势壮盛。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3.骚动不安的样子。《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天下汹汹,人怀危惧。”[汹涌]水波腾涌的样子。刘向《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fén)滂沛兮。”(濆:腾涌。)汹涌:
猛烈上涌。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澎湃。”勃:
①推动。引申为兴起。《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白驹:骏马。卻:同“隙”。孔。)②旺盛。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烟气郁勃。”(郁:烟气浓的样子。)③争斗。《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④粉末。《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勃壤用狐,埴垆(zhílú)用豕。”(埴垆:疏松的黄黏土。)⑤变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⑥忽然。《庄子·天地》:“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⑦“马勃”的简称。马勃,湿地或腐木上所生菌类,干制后可入药,味辛,能清肺、利咽、止血。赵鼎臣《上许冲元启》:“笼中丹桂,并溲勃以兼收;幕下红莲,杂蒹葭而俱进。”(溲勃:牛溲马勃的简称,牛溲,车前草的别名,都为至贱之药。)⑧通“悖”。乖戾。《后汉书·吴汉传》:“帝闻大惊,让汉曰:‘彼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让:以词相责。敕:告诫。)⑨同“渤”。海名。司马相如《子虚赋》(据《汉书》):“浮勃澥,游孟诸。”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起:
①[动]站起,起来。《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②[动]起床。《孟子·尽心上》:“鸡鸣而~。”③[动]起身,出发。《墨子·公输》:“子墨子闻之,~于鲁。”④[动]兴起。《荀子·天论》:“一废一~,应子以贯,理贯不乱。”⑤[动]发动。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矣。”⑥[动]起用。《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有拔而~之。”⑦[动]修建。李华《吊古战场文》:“秦~长城,竟海为关。”⑧[动]开始。《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动]出身。《汉书·萧何曹参传》:“萧何曹参皆~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