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姜夔《点绛唇》 |
释义 | 姜夔《点绛唇》姜夔《点绛唇》姜 夔 姜 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燕雁无心②,太湖西畔随云去③。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④。第四桥边⑤,拟共天随住⑥。今何许⑦。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在今江苏苏州。②燕(yān)雁:北方飞来之雁。燕,河北省的别称,这里泛指北方。③太湖:江南水网的中心,在江苏省南部,其西南有苕溪、荆溪注入,向东由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流入长江。④商略:商量、酝酿。⑤第四桥:《苏州府志》:“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⑥天随:天随子,陆龟蒙的号。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陆龟蒙,苏州人,隐居松江甫里,有《甫里集》。⑦何许:何时、何地、为何等。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夔曾因杨万里的引介前往苏州见范成大,此词为冬间自湖州再往,道经吴松而作。吴松对于姜夔来说,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因为他所崇拜的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就曾在这里隐居过。姜夔的诗风曾受陆龟蒙的影响,其人品、修养亦以陆为鹄的,故这首词发幽古之思,表达了对陆龟蒙的敬仰之情,个人的身世之悲亦在其中若隐若现。 词的上阕写景。首二句写大雁。鸿雁本为传信之鸟,此时已是初冬天气,正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燕地来的大雁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消息呢?作者未曾点明,却将“无心”二字赋予燕雁。“无心”是没有机心,“机心”出自《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想来那南飞的大雁一定是悠游舒缓、从容自得的,不然又从何得知其“无心”呢?不存机心的大雁在太湖西畔随着天边的白云来去自如,这是一幅多么纯洁自然的画面,雁的高洁,引人向往,既是眼中所见之景,又可视为南北漂流、寄人篱下的江湖文士的象征,自伤身世之感暗寓其中。 写完大雁,目光转向远处的几座山峰:空中聚集着昏沉的云彩,远远望去,那几座山峰凄清寂寥,仿佛正在酝酿一场烟雨,此时正是黄昏。山峰无情,怎会觉得“清苦”? 山峰无语,又怎会“商略黄昏雨”? 这一切皆因词人内心凄苦无依,故投射到景物上,使风景也变得含愁带恨了。这即是王国维所称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溪山风雨图 【元】 王蒙 上海博物馆藏 词的下阕即景抒怀。第四桥是陆龟蒙曾住过的地方,如今到了这里,怎能不流连观赏一番。陆龟蒙自号“天随子”,意为精神每动皆随顺天然。他本有济世的襟怀,无奈生不逢时,屡试不第,只好退隐江湖,过着消散自在的隐士生活。姜夔平生亦怀壮志,亦屡试不第,一生漂泊江湖,居无定所。二人遭际相似,故当他路过陆龟蒙之故地时,不由生出了要追随陆的行迹在此同住的打算。他对陆龟蒙的企慕,体现在诗中就是:“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在对古人的缅怀之中,产生了恍若隔世的错觉,于是他要问:“今何许。”“何许”意蕴广漠空灵,包括何时、何地、为何等多重含义。在词人心中,古与今,历史与现实,时事与身世,已经通过眼前的景物交织在了一起,种种难言的意蕴都在这一问中和盘托出。再凭栏时,看那风中飘舞的参差不齐的残柳,便生出许多复杂的体会,唐代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道出的便是此时的况味。 此词虽然短小,然而意蕴深长,尤其是“数峰清苦”二句,清空峭拔,成为千古警句,清代许昂霄以“遒紧”(《词综偶评》)二字谓之,评点可谓精当。(常迎春) 集评 明《卓人月:“‘商略’二字诞妙。”(《古今词统》卷三) 清《陈廷焯:“字字清虚,无一笔犯实,只摹叹眼前景物而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其绝调也。‘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下只以‘残柳’五字咏叹之,神韵无尽。”(《词则《大雅集》卷三) 链接 姜夔的音乐成就。姜夔不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他曾在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向朝廷进献《大乐议》,论列古今的乐制,明确地提出了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但是并没有被宁宗皇帝采纳。他的音乐成就集中体现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了28首古代的乐谱,其中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词调17首。琴曲《古怨》是减字谱,可弹奏;《越九歌》是律吕字谱,已经标明不同的音高。而其中的17首词调尤为历代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因为这17首歌曲是历史上重要乐种“词乐”的可靠实例,是词、乐结合的重要范例,也反映了当时作曲技巧的一个侧面。这17首词乐,除了《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都是姜夔的自度曲。姜夔在词调乐曲上还标注有工尺旁谱,因流传中多有讹误,所以历代研究者的见解存在较大的分歧。解放后,著名音乐史学者杨荫浏在调查研究五台山《八大套》和西安鼓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姜夔的词调旁谱,将它们全部解译出来,编成《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一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