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
释义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诗句出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
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九衢陈广乐,百福透名香。
仙伎来金殿,都人绕玉堂。定应偷妙舞,从此学新妆。
奉引迎三事,司仪列万方。愿将天地寿,同以献君王。

《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注释】:

奉:

①承受;接受。《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诸葛亮《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双手恭敬地捧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卮:酒器。)③进献;送。《周礼·地官 · 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④遵循;崇信。《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⑤侍候。《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⑥同“俸”。薪俸;俸禄。《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⑦祭祀;供奉。《史记·封禅书》:“多以岁时奉祠。”⑧帮助。《汉书·终军传》:“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引:

①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②伸长;延续。《左传·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领西望。”(领:脖子。)③引导;率领。《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又《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④避开;退却。《战国策·赵策三》:“秦军引而去。”⑤持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zhī)酒进上。”(卮:酒器。上:指皇帝。)⑥引用;援引。诸葛亮《前出师表》:“引喻失义。”王充《论衡· 问孔》:“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距:反驳。)⑦乐曲。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⑧文体之一。略同“序”。王勃《滕王阁序》:“恭疏短引。”(疏:陈述。)⑨引荐;推举。《后汉书 ·李膺传》:“故引用天下名士。”⑩量词。旧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迎:

①迎接。《战国策·赵策四》:“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②面对着;正对着。《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③迎击。李华《河南府参军厅壁记》:“如川决防,如竹迎刃。”④迎合。《新五代史·唐家人传第二》:“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

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事:

①职位;职务;官职。《左传·庄公十四年》:“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②职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沛:江苏沛县。)③事情。《论语·子路》:“言不顺则事不成。”④变故;意外事故。《史记·刺客列传》:“秦有荆轲之事。”苏轼《徐州上皇帝书》:“今臣于无事之时,屡以盗贼为言……不然,事至而图之,则已晚矣。”(图:谋。)⑤实行;从事;做。《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侍奉;服事。《左传·隐公元年》:“欲与大叔,巨请事之 ”⑦从师求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⑧量词。用于器物或衣服,相当于“件”。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管弦三两事。”

司:

(一)①主管;职掌。《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器:器物。名:名号。假:借。)《吕氏春秋·孟春》:“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②官吏。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无为任百司。”(无为:指无为而治。任:任用。)③官署名。唐、宋以后,尚书省所属六部下设司。《旧唐书·职官志三》:“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六尚书,各分领四司。”④某些独立官署及外官。⑤考察;观察。《山海经· 大荒西经》:“司日月之长短。”《周礼·地官·媒氏》:“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无夫家者:指鳏寡。) (二)sì ①窥伺;侦察。后作“伺”。《汉书·齐悼惠王传》:“以为物而司之,得勃。”(物:怪物。勃:人名。)②继承。后作“嗣”。《尚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

仪:

①准则;法度。《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②效法。《诗经·大雅·文王》:“仪刑文王。”(刑:取法。)③礼节;仪式。《晋书·谢安传》:“诏府中备凶仪。”(凶:指丧事。)④人的外表风度。《史记·儒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⑤礼物。《野叟曝言》第九十二回:“些微土仪,若不肯受,便是嫌轻了!”⑥匹配。宋玉《高唐赋》:“殊无物类之可仪比。”⑦仪器。《后汉书·张衡传》:“复造候风地动仪。”⑧通“宜”。适宜;合适。《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⑨通“宜”。应该。《诗经· 大雅·烝民》:“我仪图之。”(图:谋求。)⑩向;倾向。《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仪表]1.人的外表风度。《宋史·杨承信传》:“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2. 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儒者)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人主:君主。)

列:

①分解;割裂;分割。后作“裂”。《管子·五辅》:“博带梨,大袂(mèi)列。”(梨:割。)《荀子·哀公问》:“东野毕之马佚,两骖列。”②行列;队列。《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又位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③陈列;排列。《吕氏春秋·孝行》:“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④类别;范围。韩愈《答吕毉山人书》:“不当在弟子之列。”《史记·李斯列传》:“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⑤安排到某类之中。《史记·孟尝君列传》:“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⑥众;诸。梅尧臣《送京西转运李刑部》:“列藩环王都。”(藩:藩国。)邹阳《上书吴王》:“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⑦通“烈”。1.为正义而死难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贪夫徇财兮,列士徇名。”2.猛烈;强烈。《汉书·王莽传上》:“列风雷雨不迷。”

万:

[万俟(qí)]复姓。

方:

(一)①并列。《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也指竹木编成的筏子。《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圆。表面积。《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③正方;方形。与圆相对。《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⑤方面。《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怵惕:戒惧。)⑥正直。《新语·慎微》:“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⑦地区;区域。黄宗羲《柳敬亭传》:“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⑧指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故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⑨方法;办法。《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⑩药方;处方。《后汉书·华佗传》:“精于方药。”(11)道理。《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尚:尊崇。)(12)比拟;比方。《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赞》:“票(piāo)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票骑:指霍去病。)(13)副词。1.正在。《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方攻陈留。”2. 刚刚。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方成草。”3. 就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治:训练。会猎:一同打猎,是交战的婉辞。)(14)介词。正当。《庄子·养生主》:“方此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


  • 上一篇:青衿俨坐傍,礼容益敦敦。
  • 下一篇: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