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
释义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诗句出处:《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是唐朝诗人杨炯的作品。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罔极,易礼光前式。天焕三辰辉,灵书五云色。
敬时穷发敛,卜代盈千亿。五纬聚华轩,重光入望园。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
瑶台凉景荐,银阙秋阴遍。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深仁洽蛮徼,恺乐周寰县。宣室召群臣,明庭礼百神。
仰德还符日,沾恩更似春。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唐朝诗人杨炯的作品。

【注释】: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

号:

(一)①命令;指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也指发出命令,号召。龚自珍《病梅馆记》:“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绳:约束。)②宣称;号称。《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③称号;称呼。《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故自号曰醉翁也。”④标志;口令。李绅《奉酬乐天秋夕有怀见寄》: “重(chóng)城宵正分,号鼓互相望。”(重城:双层的城墙。分:一半。望:旧读wāng,对着。) (二)háo ①大声哭。《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谁之永号?”李白《北上行》:“悲号绝中肠。”②高声叫;拖长声音叫。《左传·宣公十二年》:“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国大夫名。司马卯、申叔展:楚国大夫。)柳宗元《童区寄传》:“因大号,一座皆惊。”③呼啸。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域:

①邦国;封邑。《诗经·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汉书 · 韦玄成传》:“以保尔域。”②地域;一定的地区。李康《运命论》:“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应聘:指孔子接受聘问。获:得到。驱骤:驱逐奔驰。蛮夏: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③坟地。《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棘,蔹蔓于域。”(蔹liǎn:多年生草本植物。蔓:蔓延。)④划分区域居住。《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凭借;依靠。)

域中:

宇内;天下。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请看今日之~~,竟是谁家之天下。”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平:

①平坦;不倾斜。《吕氏春秋·应同》:“平地注水,水流湿。”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汤问》:“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④均平;齐一。《周易·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传·庄公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⑥安静;安定。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时。《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饮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两朱阁》:“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⑨媾和;讲和。《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随:国名。)⑩通“评”。评议。《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

皇:

①大;伟大。《诗经·小雅·正月》:“有皇上帝。”②君主;帝王。《诗经·周颂·桓》:“於昭于天,皇以间之。”(间:监察。)《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对已故父、祖的尊称。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④雌凤。后作“凰”。《楚辞·远游》:“凤皇翼其承旂兮。”⑤美好。《法言·孝至》:“尧舜之道皇兮。”⑥通“遑”。闲暇;空闲。《左传·昭公七年》:“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皇皇]1.鲜明的样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华:同“花”。)2. 同“惶惶”。心神不定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3. 同“遑遑”。匆忙的样子。刘向《九叹· 怨思》:“征夫皇皇。”

威:

①威严;有威仪。《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②威势;威力。《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讨:征伐。)③使……害怕;威慑。《周易·系辞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墨子· 七患》:“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④害怕;畏惧。《诗经 · 小雅 ·常棣》:“死丧之威。”(丧:亡。)《庄子·渔父》:“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惊:

①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惊。《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善:容易。束马:将马绊住以免惊跳奔逸。)②恐惧。《韩非子·说林下》:“人见蛇则惊骇。”③惊动;震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张说《岳州守岁》:“爆竹好惊眠。”④奇怪;惊异。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⑤使吃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⑥气势大而猛。《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⑦通“警”。警戒。《墨子·号令》:“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


  • 上一篇:焚香叩虚寂,稽首回太清。
  • 下一篇:桃李子,洪水绕杨山。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