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坎宁安,梅塞 |
释义 | 坎宁安,梅塞美国舞蹈家,后现代舞的先行者。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森特勒利亚,早年学过踢踏舞、民间舞和舞厅舞,后去西雅图科尼什艺术学校习舞,并在当地一些业余表演、轻歌舞剧和夜总会演出中崭露头角。1938年他在米尔斯学院深造时,曾参加表演过著名美国现代舞蹈家莱斯特·霍顿的作品《征服者》。1939年夏天,他于本宁顿舞蹈学校习舞时被玛莎·格莱姆选中,随后去纽约入格莱姆的舞团任男主演,在她的多部代表作中创造了男主人公,并同时在美国芭蕾学校学习。由于对神化格莱姆的做法日趋不满,并对其强烈戏剧化的训练体系和以希腊悲剧题材为主的古典现代舞剧感到厌倦,反对舞蹈脱离其动作的本质,去表现文学和戏剧等非舞蹈的内容,反对用动作传达角色白热化的心理矛盾,反对夸大舞蹈家的个性对观众与合作者的影响,反对在音乐或戏剧情节的基础上编排舞步,他终于在1945年独立。此后曾在美国芭蕾学校教过两年的现代舞,并于1947年为纽约市芭蕾舞团创作了《四季》。早在1943年就已开始编舞,最初只是为自己创作独舞,代表作为《风声依旧》、《图腾祖先》、《模糊之根》、《四面墙》、《神秘的冒险,独白》、《猴舞》、《独舞与三人舞16段》等。 40年代坎宁安开始与现代作曲家约翰·凯奇合作,一直持续到后者逝世为止。自1951年开始,中国传统哲学经典《易经》中以“变”(易)为本的哲学思想开始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编舞方法,并卓有成效地帮助他彻底摆脱了格莱姆的戏剧舞蹈之路,最终走出了自己的纯舞蹈之路。他的舞蹈风格属纯舞蹈范畴,即无文学意义上的主题,又无戏剧线索的情节,因为他主张舞蹈就是舞蹈动作的本身,舞蹈动作只有运动的责任,而无做文学或音乐的传声筒的义务;作品中的音乐、布景、灯光以及其他效果都具有独立性,而惟一的共同之处则是在时间长短上的同步;这样,观众就有充分的自由,去分别加以体验和理解。 为了打破传统舞蹈中戏剧情节发展逻辑与动作相互联系方式的束缚,坎宁安提出了“在舞者生理解剖范围内任何动作均可相互衔接”的编舞原则,并探求各个动作、舞句、舞段的长短、轻重、表演方位,以及相互间产生的偶然性联系,使舞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更使观众产生难以预料的感受。他的作品在空间的利用上非常自由,甚至可以不受舞台的限制,舞者有时上台下台出人意料,有时则可能会从观众席搬上某个物品做道具。 1952年,坎宁安创建了自己的舞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的许多大舞台和电视台,代表作有《空间与时间中的五人组舞》、《拼贴作品第Ⅲ号》、《怪动作相遇》、《夏日空间》、《田野之舞》、《冬枝》、《V变奏》、《怎样过场、踢腿、倒地和奔跑》、《组合》、《混乱》、《热带雨林》、《围绕时间行走》、《纸牌游戏》、《大地漫游者》、《一两天》、《易步》、《空间点》、《碎片》、《农场之夜》、《骑术比赛》、《地点》、《地鹃》、《双人舞》、《七人舞》、《图画》、《组合》、《地址变化》、《微量事件》、《声音之舞》、《沙鸥》、《两次投掷》、《CRWDSPCR》(最后三个作品为使用“生命形式”软件所编创)等等。 坎宁安曾为纽约市芭蕾舞团、波士顿芭蕾舞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等世界著名芭蕾舞团创作委约作品,不仅为古典芭蕾带去了勃勃的生机,而且率先打破现代舞与芭蕾间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1968年,他拍摄了电影《第三大道498号》。1974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拍摄并播出两集专题电视片《录像事件———梅塞·坎宁安和他的舞蹈团》,1975年美国《舞蹈杂志》登载他的录像片目录。1981年,他与凯奇合作,在英国吉尔福德为编舞家和作曲家专门开设了国际舞蹈课程。他因将舞蹈从文学、戏剧、音乐等非舞蹈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而在舞蹈自律美学史上作出首屈一指的贡献,故获殊荣多项,包括1954年、1959年的两次美国古根海姆编导奖,1960年的美国《舞蹈杂志》年度大奖,1983年的法国文学艺术勋章,1985年的华盛顿特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奖。 坎宁安著有论文《舞蹈技术》、论著《变:编舞手记》(1968)和《舞蹈家与舞蹈》(1985),编辑出版论文集多部。坎宁安舞蹈学校自1959年开办以来颇为成功,而“坎宁安舞蹈技术”则是当今美国现代舞五大训练体系之一,并成为“当代舞”的基本训练体系之一。由他首创的“机遇编舞法”已培养出了大批颇有成就的年轻编导家,并在客观上成为广泛传播中国易学的最有效途径。作为美国“新先锋派舞蹈之父”,他几十年来多次领导了舞蹈发展的最新潮流,即使是进入晚年之后也不例外,如50年代首开“机遇编舞法”的新领域,70年代成为“录像舞蹈”的开拓者,90年代则成为“电脑编舞”的先驱者。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