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怨成疾疹,積恨成狂癡。”詩句出處:《亂離》;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
天下無義劍,中原多瘡痍。哀哀陸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為君每一慟,如劍在四肢。 折羽不復飛,逝水不復歸。直松摧高柯,弱蔓將何依。 朝為春日歡,夕為秋日悲。淚下無尺寸,紛紛天雨絲。 積怨成疾疹,積恨成狂癡。怨草豈有邊,恨水豈有涯。 怨恨馳我心,茫茫日何之。 |
【註釋】:
積:
①積聚;累積。《詩經·大雅·公劉》:“乃積乃倉。”(倉:谷物裝倉。)也指堆積的谷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泛指堆積。《墨子·備城門》:“五十步積薪。”(薪:柴。)②積累;積蓄。《鹽鐵論·錯幣》:“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③積久漸漸形成的。包佶《立春後休沐》:“積病攻難愈。”(攻:治療。)④多。《漢書·食貨志下》:“夫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孰積於此。”⑤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怨:
①仇恨。《荀子·正論》:“桀紂者,民之怨賊也。”②埋怨;責怪。《荀子·法行》:“怨天者無識。”③哀怨。楊萬裡《聞子規》:“怨笛哀箏總不如,一聲聲徹九天虛。”④通“蘊”。蘊積;積蓄。《荀子·哀公》:“富有天下而無怨財。”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疾:
①疾病。《尚書·金縢》:“王有疾,弗豫。”(豫:痊愈。)《墨子·兼愛上》:“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②患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左傳·隱公三年》:“宋穆公疾。”③痛苦;困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史記·滑稽列傳》:“問之民所疾苦。”④毛病。《史記·孔子世傢》:“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⑤憂慮;擔心。《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章:顯著。)⑥憎恨;厭惡。《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宋史·樊知古傳》:“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⑦通“嫉”,忌妒。《墨子· 尚同下》:“愛民不疾,民無可使。”⑧迅猛;急速。《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⑨(聲音)大,宏亮。《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積:
①積聚;累積。《詩經·大雅·公劉》:“乃積乃倉。”(倉:谷物裝倉。)也指堆積的谷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泛指堆積。《墨子·備城門》:“五十步積薪。”(薪:柴。)②積累;積蓄。《鹽鐵論·錯幣》:“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③積久漸漸形成的。包佶《立春後休沐》:“積病攻難愈。”(攻:治療。)④多。《漢書·食貨志下》:“夫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孰積於此。”⑤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恨:
①怨恨。《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嶽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②遺憾;不滿意。《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恨。”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狂:
①瘋狗;狗發瘋。《晉書·五行志中》:“旱歲,犬多狂死。”《漢書·五行志中》:“旱歲犬多狂死及為怪。”②發瘋;精神失常。《呂氏春秋·必己》:“比幹戮,箕子狂。”《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之吳,乃被(pī)發佯狂。”(被:披。)③狂妄;傲慢。《左傳·文公十二年》:“好勇而狂。”④縱情地;無拘束地。《論語·陽貨》:“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⑤氣勢猛烈;聲勢大。韓愈《進學解》:“迴狂瀾於既倒。”杜甫《君不見簡蘇徯》:“深山窮谷不可處,霹靂魍魎兼狂風。”癡:
①遲鈍;呆滯;傻。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②瘋傻;癲狂。《論衡·率性》:“有癡狂之疾,歌啼於路。”③沉迷;迷戀。④天真;幼稚。元稹《六年春遣懷》:“嬌癡稚女繞床行。”⑤停滯不動。陸遊《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癡雲不散常遮塔,野水無聲自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