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卿卿似寻常见。”诗句出处:《千秋万岁/千秋岁引》;是宋朝诗人李冠的作品。
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比早梅深、夭桃浅。把鲛绡、淡拂鲜红面。蜡融紫萼重重现。烟外悄,风中笑,香满院。欲绽全开俱可羡。粹美妖娆无处选。除卿卿似寻常见。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
《千秋万岁/千秋岁引》宋朝诗人李冠的作品。【注释】:
诗文 | 除卿卿似寻常见。 |
释义 | 除卿卿似寻常见。 “除卿卿似寻常见。”诗句出处:《千秋万岁/千秋岁引》;是宋朝诗人李冠的作品。 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比早梅深、夭桃浅。把鲛绡、淡拂鲜红面。蜡融紫萼重重现。烟外悄,风中笑,香满院。欲绽全开俱可羡。粹美妖娆无处选。除卿卿似寻常见。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 《千秋万岁/千秋岁引》宋朝诗人李冠的作品。【注释】: 除:①台阶。张衡《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②除去。《史记·项羽本纪》:“诛乱除害。”③减免。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大辟:死刑。)④修治。《左传·昭公十三年》:“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⑤拜官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洗马:官名。)⑥除法。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淮南子· 天文》:“下生者倍,以三除之。”⑦不计算在内。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也。”[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卿:①古代一种高级官阶、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对人的尊称和敬称。《史记·项羽本纪》:“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③古代君对臣下的爱称。《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似:①像;类似。《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古诗《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②似乎;好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天似启之。”晏殊《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③给与。韩愈《谁氏子》:“写吾此诗持送似。”贾岛《剑客》:“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④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刘克庄《风入松》:“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⑤通“嗣”。继承;延续。《诗经·大雅·江汉》:“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寻: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②[动]寻找。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志。”③[动]重温。《公羊传·成公三年》:“聘而言盟者,~旧盟也。”④[动]用,使用。刘向《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斧柯。”⑤[副]不久。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⑥[寻常] 1.[量]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指不长,或不宽。《韩非子·五蠹》:“布帛~~,庸人不释。”2. [形]普通,一般。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寻常:①经常,常常。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短距离或小面积。《左传·成公十二年》:“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以尽其民。”③普通,平常。杜甫《曲江》:“酒债~~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④随便,轻易。《三战吕布》折二:“须知吕布英豪将,怎肯~~折半筹。”常:①恒久不变的;固定的。《孙子·虚实》:“四时无常位。”(四时:四季。)《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国语·楚语上》:“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惯例。《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记·扁鹊传》:“扁鹊,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时。《晋书·何曾传》:“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经:治理。)⑦副词。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⑧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扬权》:“上失扶寸,下得寻常。”⑨通“尝”。曾经。《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tǎng)见(xiàn),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党:偶然。)见:(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