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回旋诗 [法国]维庸 |
释义 | 回旋诗 [法国]维庸所堆积的骷髅细看, 所有这些死者至少是诉状 审理庭的法官, 或者是提篮叫卖的小贩: 我可以让它们互相代替; 因为从主教与路灯看守之间, 我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 卑微,有的人骄倨, 有的人贵为天子至尊, 有的人沦为奴仆,充满恐惧, 我从这里看到大家共同的结局, 只见他们乱糟糟地挤成一团。 他们的领地已被人夺去; 教士或主子都无从分辨。 如今他们离开了人间,上帝守着亡魂! 至于肉体,他们已经腐烂。 无论他们曾是贵妇或贵人, 养尊处优,恣意寻欢, 吃尽乳油、麦糊或米饭, 他们的尸骨都化为尘土, 他们的欢声笑语都烟消云散。 但愿仁慈的耶稣将他们宽恕!…… (张秋红译) 【赏析】 维庸是公认的写死亡的大手笔。在维庸的一生中,他比普通人更多地感受到死亡的不可回避性。维庸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于死亡充满恐惧心理。在唯心主义大行其道的中世纪,死后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世界。宗教信仰、法律惩戒的基石都在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忧戚。这种情境下的死亡,其内涵就好比一种鞭策,可以使人向善避恶。另一方面,维庸又认为死亡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一种可能。他强烈地感受到人间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但是他除了以消极方式反抗丑陋的社会外,没有任何能力颠覆社会的现实状态。但是在死亡这一人类共通的生命轨迹中,维庸看到了平等性。或许,死亡这个谁也摆脱不了的阴影,恰恰是替天行道的英雄。在这首《回旋诗》中,我们将看到死亡在维庸心目中的第二种形象。 诗歌开始的时候,维庸以平淡的口吻告诉我们,他身处“坟场”,四周堆积着“骷髅”。这样的景象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其现实根据。且不论维庸本人多次被判处绞刑,与死刑犯朝夕相处,动荡的社会本身就为大众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死亡画面。维庸所处的时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的尾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国大地更是笼罩在一片狼烟之中,饱受摧残。士兵的宝贵生命沦为利益集团角逐的牺牲品,一旦活生生的价值被抽取殆尽,只剩下无声无息的尸体,便乏人问津,任其满足鸟兽虫豸的口腹。他们的骷髅就像一份份“诉状”: 是对生前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维庸从他们的结局中看到了大家“共同的结局”: 死亡。 在诗歌中,维庸说:“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卑微,有的人骄倨,/有的人贵为天子至尊,/有的人沦为奴仆……”虽然维庸想借此表达芸芸众生、殊途同“死”的观点,但显然也有主观幻想的成分。一个人生前的地位、财富不同,死后的墓穴、碑石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景象。维庸不可能在贫民的墓园中看到封建统治者的坟墓,更不可能看到“他们乱糟糟地挤成一团”。人类真正平等的最高境界在于死亡本身。在死亡面前,一切特权、一切财富、一切荣辱、一切美丑都化为乌有。生前吃糠喝稀、忍饥挨饿的尸骨会转变为尘土,生前“吃尽乳油、麦糊或米饭”的尸骨也会成为尘土。死亡是确定无疑的、势所必至的、不可超越的,是每个人孤立无援的生命终点。 巴洛克教堂的天顶画《末日审判》很有意思。它将人划分为蛮人、市民和贵族三个等级,却又描绘了人无分轩轾地死亡的画面。法国后来的大文豪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死亡是最伟大的自由。”有命咸归于死,凡是活着的生命,最后无一例外地成为坟中枯骨。维庸看不到现世生活的平等,于是将人间平等的希望寄托在死亡,这也是维庸向人类社会递交的一份“诉状”。 (蔡海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