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 |
释义 | 《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独孤及 饥虎呀呀立当路①,万夫震恐百兽怒。 彤弓金镞当者谁②,鸣鞭飞控流星驰③。 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 时和年丰五兵已④,白额未诛壮士耻⑤。 分铢远迩悬彀中⑥,不中不发思全功。 舍矢如破石可裂,应弦尽敌山为空⑦。 杀气满堂观者骇,飒若崖谷生长风⑧。 精微入神在毫末,作缋造物可同功。 方叔秉钺受命新⑨,丹青起予气益振⑩。 底绥靖难巧可拟(11),嗟叹不足声成文。 他时代天育万物,亦以此道安斯民(12)。 【注释】 ①呀呀(xia xia):张口的样子。②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帝王以赐有功之臣。镞(zu):箭头。③飞控:策马疾驰。流星驰:此处指飞奔之马。④五兵已:即不用兵。五兵,五种兵器。《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注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⑤白额:指虎。《世说新语·自新》记载曰:晋周处少时凶暴,为乡里所恶。人以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与处合称为三害。后处杀虎斩蛟,改过自新,成为善士。此句盖用此典。⑥“分铢”句:分铢,古代弓上测定发箭远近的标志。晋潘岳《射雉赋》:“于是算分铢,商远迩。”彀(gou)中:弓弩射程所及的范围,以喻掌握之中。⑦“舍矢”二句:指李广射虎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又云:“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又有:“其射……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⑧“飒若”句:言画面气氛让人感觉如立于山崖之上,飒然而生风。飒(sa):风声。⑨方叔:周宣王时卿士,受命北伐玁狁,南征荆楚,有功于周。《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具犹。”秉钺(yue):指执掌兵权。钺,古代一种兵器。⑩起予:即启发我的意思。《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子夏)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1)底(zhi)绥:安定。《尚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靖难:平定变乱。(12)此道:即绘画的教化功能。 【评说】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二四七。 独孤及(725—777),唐代文学家,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以洞晓玄经科对策上第,授华阴尉,后历仕左拾遗、太常博士、常州刺史等职。极有文名,与萧颖士、李华、贾至等先后提倡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又工诗,论诗主缘情绮靡说。有《毗陵集》传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这首长诗可分三层意思。前六句为第一层,点明画意,即对于饥虎要“除恶不顾私”。其中“饥虎”两句写虎,“彤弓”两句写射虎者,虽着墨不多,但皆生动而传神,可谓先声夺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威猛凛凛的英雄射虎图。“时和”以下八句是诗的第二层意思,描写画中射虎英雄的形象与气氛。诗人没有作正面具体的描写,而是运用典故,主要是运用汉代名将李广射箭的故事来比拟画中之人。从画中拉弓之人的精神、气势看,只要他把箭射出去,必定矢不虚发,发则必中,且力透肩臂,离弦之箭势可破石,猛虎更是应弦而倒,定能把满山恶虫除荆其人其势恍若李将军再生。整个画面杀气腾腾,令人凛然有立于崖谷之颠、冷风生面之感。这一层八句极写画面生动之形象和逼人之气势。“精微”以下八句为诗的第三层,主要是抒发观画感受,称赞此画的教化功能。诗人先赞此画“精微入神”,画家笔底创造的形象几可功侔造化。接下言画中射虎英雄“除恶不顾私”的行为使自己深受启发,倍增勇气,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为国平定荆楚、玁狁等叛乱少数民族的方叔在接受周宣王新的命令似的,胸中勃发为国平息叛乱的勇气和决心。诗人和画家都曾亲历安史之乱,深切体会到了动乱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时刻盼望能平定叛乱,安定天下。这幅射虎图正是“底绥靖难巧可拟”,画家巧妙地表现了平定变乱、安定人民的意愿,诗人观画后赞叹之余,吟成此诗,以示心意。诗的最后两句抒写诗人愿望:他日我若是替国家管理人民,也将用绘画教化的方法来安抚百姓。这两句进一步点明了绘画具有的教化功能。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充分肯定了绘画的教化作用。这首诗可以说是对张彦远这一论断的最好阐释。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