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同崔邠登鹳雀楼 |
释义 | 同崔邠登鹳雀楼
【释】 1.崔邠 (音 bin) (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曾任中书舍人,知吏部、尚书铨事等职。鹳雀楼:一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蒲洲(今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外,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 2.樯 (音 qiang):原义为桅杆,引申为帆船。百尺樯:是说船高、大。汀 (音 ting)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云树:高大的树。 3.汉家箫鼓: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刘彻当年到汾阴(当时属河中府)祭祀后土祠,曾作《秋风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魏国山河:鹳雀楼所在的河中府,战国时属魏国地界。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候既卒,起事其子武候。武候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大唐帝国日渐衰微的深沉感慨。 4.归:一作“乡”。远目:犹言“远望”。 【译】 登上鹳雀楼远望, 楼西有桅杆百尺的巨船游荡, 沙洲呀高树呀都混入了暮色中的苍茫。 当年汉武帝“泛楼船兮济汾河”、 “箫鼓鸣兮发棹歌”的雄伟气象, 早已如流水般逝去; 当年魏武候浮西河而下, 有过“美哉乎山河之固”的喟叹, 如今只有泣血残照的夕阳。 往事倏忽已是千载, 真使人遗憾飞逝的时光, 愁绪袭上心头, 又觉得一日太长。 暮色里的风烟, 都是我思归的意绪, 极目望远, 处处皆无春意, 真令我独自哀伤。 【评】 鹳雀楼有三层之峻,远瞻中条,俯瞰黄河,李益与王之涣之咏,皆为佳作。但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气势雄伟,正盛唐气象;李诗则抚今追昔,充满失落惆怅感。纵有汉武雄才,空付流水,空有山河之固,残落夕阳。“因言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卷四上)人间万物万事,真莫可言说,“千年”与“一日”,何短何长?伟业消逝,虽有千年仍觉其速,而愁烦之时,即便一日也觉漫长。将时间长短的相对性悟通,便自然“趁势转笔,写是日归心刻不能待也。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地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同上)。 唐人中另有畅当同一题材之《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全唐诗》卷二八八)亦为佳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