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合浦珠还 |
释义 | 合浦珠还合浦白龙湾盛产珍珠,号称“南国珠乡”。国际公认“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南珠即为浑圆光润、凝生结实的白龙珍珠。 白龙湾自古为我国著名采珠场。据县志载,采珠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东汉时,曾有“孟尝美政、合浦珠还”的传说。据《后汉书·孟尝传》载,合浦不产稻谷,而海中出宝珠,合浦民众拿宝珠到邻国去换粮食。由于官吏的贪污,致使合浦珠母流失他往。后孟尝任合浦太守,革除弊政,不到一年,去珠复还。明洪武初年,朝廷为了监督采珠,在离白龙珠池600米的地方建了一座“白龙城”。原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232米,城墙高6米,城基宽6米,内外用四层青砖砌护,墙心用黄土和珍珠贝壳填充。城内设珠场巡检司、盐场使衙等。还有采珠太监公馆,供皇帝派来采珠的太监住宿。城外尚存监采太监遗迹“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据说一个姓郑的太监死于此地,城外有他的坟墓“千岁坟”。城周几百米,到处散落珍珠贝壳,阳光辉映,闪闪发光。人们又称之为“珍珠城”。现今城墙大部早被拆除,仅存南门一段。 据史料记载,古时采珠异常艰险,“蛋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庶物类纂·廉州志》)。因为水深不易浮起,窒息及为鲨鱼所伤者不计其数。每次采珠,规模很大,往往“费舟筏兵夫以万计”(《合浦县志》卷六);牺牲也很多,曾经一次“病故军壮船夫三百余名,溺死军壮船夫二百八十余名,风浪打坏船只大小七十六只,漂流人船三十只”(见明嘉靖八年广东巡抚林富《乞罢采珠疏》)。古人有“以人易珠”之叹,明代顾梦生《珠池叹》诗曰:“孟尝美政龚黄班,今人反怨珠来还。玺书三年两次降,骊龙赤蚌皆愁颜。往时中官莅合浦,巧征横索如狼虎。中官肆虐去复来,谁诉边荒无限苦?” 白龙珍珠城和白龙海流传着“合浦珠还”的故事。古时候,白龙海有一颗宝珠,专在夜里放光,是无价之宝。皇帝听说后,立即派了一个太监带三千铁骑,南下廉州府监采珍珠,并指名一定要采到那颗宝珠。太监到廉州后,一面抓紧兴建白龙城,一面四处寻找采珠的能手。他听说有个老渔民祖宗三代捕鱼采珠为生,躺在海面三天两夜不沉、潜入海底几个时辰不用透气,就许以重赏召老渔民采宝珠。宝珠是庇佑渔民的宝贝,老渔民哪肯答应?太监大怒,把老渔民一家绑到衙门。众乡亲去求情,太监把众乡亲也绑起来,并扬言老渔民如果不去采珠,就以抗旨罪把众人统统杀头。为了拯救乡亲,老渔民只好答应采珠。太监派亲信带领几十精兵,又挑选几十珠民,押着老渔民驾着珠船来到杨梅池海面。宝珠就在这里的海底,两旁守着两条大鲨鱼。众士兵在珠民腰中系上绳子,脚下系上大石,各交一把小刀。监采官命令他们:“下到海底采到宝珠才能割落脚下大石上来,擅自上来的立即处死!”监采官说完就把珠民放下海底。珠民几次游近宝珠边,都被大鲨鱼赶走。几个珠民受不了,割落大石浮上海面,立刻被斩。大鲨鱼游上去抢人肉吃,老渔民趁机取走了宝珠。原来宝珠可怜人们,决定暂时献身,就让老渔民采去了。 太监看到宝珠,喜不自禁,连忙赶制九层珠盒,用九十九层丝绸把宝珠包好,藏在盒内,收拾回京。谁知出了广东境,他解开盒子一看,宝珠无影无踪。在白龙海海面,晚上又透出一派金光。太监无可奈何,只得返回廉州,重征珠民采珠,宝珠只好又献出自己。这一次,太监把大腿割开一条缝,把宝珠放进去,用针线缝好,外面又用丝绸紧紧包住,才启程回京。行至广东江西交界的梅岭,正值阴雨季节,山路崎岖,又湿又滑。一行人上了一个坡,突然乌云四起,烟雾腾腾。太监骑的马一惊,一个趔趄,把太监掀下来,跌下山崖。太监藏珠的腿鲜血淋漓,他急忙解开丝绸一看,宝珠又不在了。眼看限期已到,宝珠无望,太监惶恐万分,只好在梅岭山下吞金自杀。宝珠两次飞还合浦,皇帝只得作罢。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