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协同性 |
释义 | 协同性协同学的重要术语。首先出现在哈肯1969年关于协同学理论的演讲中。哈肯当时发现激光粒子束、不同光场之间具有协作和竞争的特性,当激光粒子能级达到一定阈值时,激光粒子、光场的协同作用占主导地位,激光束从无序转变到高度有序状态。协同性是激光粒子、光场结构的内在属性,表明激光粒子、光场与激光束之间的有序与协作关系。1976年哈肯发表《协同学导论》,又将上述协同性概念类推到其他研究领域。哈肯发现,不管是无生命界还是有生命界,其不同形态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非常巧妙地在·协·同·运·作。在无生命的物质界,也会从混沌中产生出组织良好的新型结构,并能在不断输入能量时维持这些结构。这种内在于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结构属性,就是形成整体结构的协同性。 协同性的客观基础在于,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多样性的系统,都存在着系统间、系统整体与其组成部分间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属性,其作用结果是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这种转化过程,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机制,也表明协同性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 协同性是后现代主义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指导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物圈系统中,任一物种都占有其特定的生态位,物种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节律。自然选择对物种造成生存压力,形成强有力的生态场。生态场是指生物圈对物种发生相干作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媒介。生态场是与无机环境和生命有机体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的,使生物圈中的个体———物种———生态系统具有“协同性”。这首先表现在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任一生物的存在,既是自在又是利他在。换言之,任一生物的存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生物圈中形成整体生态稳态网络。其次,表现在物种与生态系统整体之间相互依存,任一物种以其生态位表明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并共同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善作出贡献。生物圈内在“协同性”的生态关系,是生物圈整体系统的结构属性。正是这种结构属性,才保持了千百万年基本生态参数(如光照通量、湿度、温度、气候条件、淡水循环和土壤的生命物质)的动态稳定,才使生物的生—灭和环境的熵增———熵减形成基本平衡,才使生命的长河源远流长。因此,生物圈内存在着的“协同性”是一种人类应仿效的生存智慧。 在人类看来,“协同性”蕴含着或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