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功成归旧林——试论诸子百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释义

功成归旧林——试论诸子百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功成归旧林——试论诸子百家学说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高研室!四川广汉市618307
 
摘    要:
文章探讨了诸子百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 旨在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 以有助于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悲剧诗人
 
关键词:
李白思想; 诸子百家; 兼收并蓄; “功成”与“身退”; 悲剧诗人;
 
收稿日期:1998-6-4
 
Retire to the Old Home After Winning Glory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upon Li Bai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various schools' thought's and their exponents' influences upon Li Bai, aiming at drawing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so as to help people have an overall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at great but tragic poet.
 
Keyword:
Li Bai's thought;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ir exponents; all embracing; “success”and “seclusion”; tragic poet;
 
Received: 1998-6-4
 
引言
清人龚自珍在《丛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 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 自白始。儒、仙、侠实三, 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 又以白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龚自珍是把李白作为一个集百家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来看待的。但实际上李白仅仅只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并非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这也难怪, 由于李白的文学成就、飘逸个性和独特经历, 而在其生前就有被神化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神化逐渐成为研究李白的独特现象, 并越来越深入到后人的头脑里了, 生活在李白之后近千年的龚自珍, 自然无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现象影响, 虽然他看到了李白思想极为庞杂的一面, 但其关于李白融庄、屈为心, 兼儒、仙、侠为气的看法却是片面的。我们知道, 庄子是绝对的“消遥而游”的出世者, 屈原则是执着的“上下求索”的入世者, 儒家强调济时, 道家提倡弃世, 这些对立的观点和思想, 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自然不可能“兼”与“融”。即使勉强将二者“合”、“并”在一起, 那么, 这种“合”、“并”也必然只是形式上的, 其内部矛盾仍然是不可调和的。李白正是因为不能解决其间冲突, 所以他的一生才会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彷徨, 既未能实现其匡世济时的远大政治抱负, 也未能彻底退隐山林, 从而铸成了他的悲剧。
 
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 颇得闻矣。”[1]由此可知, 他学的东西非常驳杂。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都兼收并蓄, 并无一例外地都深受其影响, 如道家之逍遥、儒家之热情、释家之彻悟、墨家之兼爱、法家之无情, 在李白的言行中每每得以体现。所以李白才会既击剑任侠, 又想弃武从文;既热衷于求仙学道, 又怀疑神仙鬼怪的存在;既时时处处要匡世济时, 又常常要去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既高唱“不干人, 不屈己”[2], 又口称“遍干诸侯……万抵卿相”[3]。本文通过分析诸派学说对李白产生的影响, 希望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悲剧诗人。
 
一、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儒家“达则兼善天下”[4]的思想在李白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李白一直渴望“直挂云帆济苍海”[5], 希冀在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活中建立殊勋。他明确宣称:“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2]高唱:“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 故知丈夫必有四方之志。”[7]由此可知, 李白的志向远大, 胸襟广阔, 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上的作为抱有极大的期望。这正符合儒家提倡的热情而执着的入世精神和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李白“仗剑去国”, 离开家乡, 数至京城, 独闯幽燕, 入永王幕, 向李广弼自荐, 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不能否认, 这些正是他积极投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表现。从李白的诗文中更可找到不胜枚举的佐证:“过江誓流水, 志在清中原”[8]、“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9], 这是忧国;“咸阳天下枢, 累岁人不足”[10], 这是忧民。儒家还建立了一整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学说和制度,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李白所称“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2,11]就很能体现这种儒家精神。《韵语阳秋》对李白也这样评价:“于三纲五常之道, 数致意焉!虑君臣之义不笃, 则有《君道曲》之篇, 所谓“轩后爪牙常、太山稽, 如心之使臂, 小白鸿翼于夷吾, 刘、葛鱼水本无二’。虑父子之义不笃, 则有《东海勇妇之篇》, 所谓‘淳于免诏狱, 汉主为缇索。津妾一棹歌, 脱父于严刑。十子若不肖, 不如一女英’。虑兄弟之义不笃, 则有《上留田》之篇, 所谓‘田氏仓率骨肉分, 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 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 参商胡乃寻刀兵’。虑朋友之义不笃也, 则有《箜篌谣》之篇, 所谓‘贵贱结交心不移, 惟有严陵与光武。轻言托朋友, 对面九疑峰。管鲍久已死, 何人继其踪’。虑夫妻之义不笃也, 则有《双燕飞》之篇, 所谓‘双燕复双燕, 双飞空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 金窗锈户长相见’。”李白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道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认同, 这当然深合儒家之义。
 
但是, 李白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的个性却与儒家的重德轻才、重门第地位的礼制很不相容。所以, 儒家思想虽然对李白影响很深, 但却无法使李白完全屈从儒家的礼制, 并因此使李白的言论、行为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李白多次以孔子自喻, 又多次嘲笑孔子:“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10]。他赞同孔子关心时世的社会责任感, 却坚决反对孔子所提倡的循规蹈矩, 更看不起那些埋头故纸堆的书呆子。他嘲笑道:“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 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 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 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 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 归耕汶水滨。”[10]“拨乱属豪圣, 俗儒安可通!”[11]他对不通时务、不知权变的腐儒极尽嘲笑之能事, 认为不屑于与之谈论经国济时之策。李白不拘常调, 慷慨自负, 在寻找政治出路时, 断然舍弃了科举应试这条儒家看重的路子。可见, 李白对儒家思想并非全盘接受, 他还是有所选择的。
 
二、纵横家思想、墨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纵横学说与儒家学说一样, 也注重进取, 提倡建功立业, 但它的尚才使能的观点更合李白之心。从李白的言行中可以看出, 他受纵横之学的影响非常大。纵横学说本为乱世之学, 在乱世中最能发挥作用。最擅纵横之学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他们游说列国, 或主张合纵, 或主张联横, 大显其能。后来, 纵横学说发生了变化, 既可作乱世之学, 也可为治世之说。变化后的纵横之学虽然不再以联横、合纵为主旨, 但却跳不出称雄图霸的窠臼, 归根结蒂, 纵横学说的本质还是权谋韬略。后世的蒯通、张良、孔明都是有名的纵横家。
 
李白少时曾从学于当时有名的纵横之士赵蕤, 受其纵横学说的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赵蕤在所著《长短经》中自序道:“博考六经家同异, 著《长短经》十卷, 明霸王之术。”又说:“大旨在乎宁固根蒂, 革易时弊, 兴亡治乱。”还认为:“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其唯才是举、唯能是用、不计较贵贱、不拘小节的主张深得李白的赞赏。李白对自己的个人才能十分自负, 对那些起于平民、得明主赏识而一展鸿图建功立业的人也万分推崇。他说:“若接之于高宴, 纵之于清谈, 清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3]“怀经济之策, 抗巢由之节, 文可以变风俗, 学可以究天人。”[12]“至于清谈诗歌, 雄笔丽藻……余实不愧于古人也。”[12]更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18]。他每每以苏秦、张仪、鲁仲连、孔明等纵横家自比, 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建功立业, “笑吐张仪舌, 愁为庄舄吟”[19]、“蜀主思孔明, 晋家望安石。时来列五鼎, 谈笑期一掷……敝裘耻妻嫂, 长剑托父亲”[15]、“洛阳苏季子, 剑戟森词锋”[16]、“我以一箭书, 能取聊城功”[17]、“则三千宾中有毛遂, 使白得颖脱而出”[3], 并且李白还真诚地相信自己是“巢由以来, 一人而已”[2]。不过李白的言论带有明显的夸饰色彩, 他虽有建功立业之心, 却无明确的政治主张。这也难怪当时的统治阶级不把他的大言当真。
 
与纵横学说如出一辙的是滥觞于墨家思想的侠义学说, 这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墨家主张兼爱、非功和扶弱锄强。在先秦时期, 那些崇尚墨家学说的侠义之士称为刺客, 如曹沫、豫让、聂政、专诸和荆轲等等, 司马迁曾为这些人专门树碑立传, 说侠义之士是“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赴士之危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休伐其德”[18]。由于侠义之学与纵横之学有相通之处, 所以后世的纵横家也把击剑任侠作为纵横术的一部分, 从而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李白喜任侠, 他“十五习剑术”[3], 又曾“心许剑舞裴将军……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19], 裴将军既裴, 是当时最著名的剑术大师, 李白受其指点, 剑术自然不弱, 所以他才“少任侠, 不事产业……少时曾手刃数人”[20]、“忆昔作少年, 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 锦带横龙泉”[21], 讲到任侠而杀人。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客少年场行》和《白马篇》等诗文中也津津乐道于杀人之事。李白将纵横思想与墨家的侠义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李白独有的英雄主义。他赞赏古时的侠士, 钦佩他们急公好义、济弱扶倾、重然诺、贱富贵、轻生死的侠义精神。他敬慕鲁仲连“却秦振英声, 后世抑末照……吾亦澹荡人, 拂衣可同调”[22], 敬慕郦食其“入门不拜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成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31], 敬慕高渐离“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24], 敬慕荆轲“荆轲入秦, 直度易水。长虹贯日, 寒风飒起。远雠始皇, 拟报太子。奇谋不成, 愤惋而死”[33], 将这些人当成效法的榜样。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中更是以荆轲等人自比:“即知朱亥为壮士, 且愿束心秋毫里。秦赵虎争血中原, 当去抱关救公子……且探虎穴向沙漠, 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 临歧泪滂沱。”而最能体现李白侠义精神的则是他的《侠客行》诗篇:“胡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上横。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 意气索霓生。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 火亘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在该诗中, 李白再次表示了自己对起于平民的侠士朱亥、侯赢的倾慕, 希望象他们一样为报知已而拼命一搏, 而不愿象书生杨雄那样草《太玄经》而自首, 无聊一生。
 
三、道家、道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然而, 在《侠客行》中, 李白为什么要说“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呢?我们同样可以在他的诗文中找到答案。李白在《行路难》其三中吟道:“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范子何曾爱五湖, 功成名遂身自退。”[34]用张翰、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与伍员、屈原、陆机、李斯的功成身不退而不得善终相比较, 说明“功成身退”的可贵。
 
李白的“功成身退”的思想渊源主要在于道家、释家两家的学说。道家的庄子认为:“富贵而骄, 自遗而咨, 功成遂退, 天之道也。”把功成身退看成顺应天道的事。如果违背了这一社会规律, 就会自招灾难。脱胎于道家学说的道教在唐朝被尊为国教, 其主旨也是奉劝人们脱离社会, 过豹隐山林、消极出世的隐士生活。唐人学道之风甚浓, 李白自然不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所以, 他主张“功成身退”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 李白被世人誉为“谪仙”, 他深信司马承桢对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35]的赞誉之辞。因此, 在他的诗歌中, 才大写特写神仙之事。后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如《韵语阳秋》所言:“李太白《古风》两卷, 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影;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卿叔;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期……”李白在诗歌里屡屡提及学道寻仙之事, 如“为君持此凌苍穹, 上朝三十六玉皇”[28]、“云卧三十年, 好闲复好仙”[37]、“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影”[38]、“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38]、“十五学神仙, 仙游未曾歇”[31]、“传闻海水上, 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 灵仙每登攀。一食驻玄发, 再食留红颜。吾欲从此去, 去之无时还”[32]、“身佩豁落图, 腰垂虎盘囊。仙人借彩凤, 志在穷遐荒”[33]。在这些诗歌里, 李白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身佩宝图、腰垂虎符、戏水钓龙、闭剑炼丹、谈笑神游、高飞洪荒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神仙形象。
 
四、佛教思想对李白的影响
一般而言, 很难将狂放、飘逸的李白和佛教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 李白也深受佛教的影响, 这同样可以在他的诗歌中找到例证, 如“谈经演黄偈, 降鹤舞海雪。时闻天香来, 了与世事绝”[34]、“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35]、“黄金师子乘高座, 白玉麈尾谈重玄”[36]、“香云偏山起, 花雨从天来……了然绝世事, 此地方悠悠”[37]、“朝坐有余兴, 长吟播诸天”[38]。至于其《赠僧崖公》、《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等文则于佛旨谈之甚深。正如《韵语阳秋》所言:“李白跌宕不羁, 钟情于花酒风月则有矣, 而肯自缚于枯禅, 则知淡泊之味, 贤于脍炙远矣。白始学于白眉空, 得‘大地了彻镜, 回旋寄轮风’之旨。中谒太山君, 得‘冥机发天光, 独照射世氛’之旨。晚见道崖, 则此心豁然, 更无疑滞矣。所谓‘启开八窗牖, 托宿掣雷霆’, 又有谈玄之作去:‘茫茫大梦中, 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 假合作容貌。问语前后际, 始知金仙妙。’则所得于佛氏者益邃。”这段话很有见地, 它剖析了李白庞杂思想中不易被人发觉的一面。但因李白的“仙气”太盛, 于学道炼丹更不遗余力, 所以, 其所受的佛教影响终究被他诗歌中的道家精神所掩, 使后世研究者未去分析他的佛教思想。更因人们不愿意把“有仙风道骨”的李白与死寂、冷漠、枯燥的佛旨联系在一起, 所以, 在有意无意之间, 对李白所受的佛教影响也忽略不提了。
 
道、释两教都提倡出世, 李白深受其影响, 自然要谈玄说偈、坐禅炼丹了。他的诗歌里到处都可以寻到这样出世思想的痕迹, 这是不必赘言的。就是被他视为朋友的人也大都是道、释两教的名人。他与这些方外之友谈玄论道, 极为融洽。这些方外之友自非寻常僧道可比, 如最先将李白视为仙人的司马承桢、与李白最交好的元丹丘、把李白推荐到朝廷的大道家吴筠以及僧中孚、象公、叶和尚、焦炼师、胡紫阳、通、昌、莹三禅师、杨、高、蔡、范四山人等等, 他们对李白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神仙之事毕竟虚诞, 连李白自己也常常怀疑。他说:“仙人殊恍惚, 未若醉中真。”认为神仙是不可信的、荒诞不经的, 远远不及酒醉的那份使人领悟人生真谛的感觉。可见, 李白的内心是矛盾的、剑拔弩张的,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却又屡屡多次用秦皇汉武之事来批判唐玄宗迷信神仙。当时虽有关于张果、叶法善、潘师正等道士种种神奇本领的盛传, 同样也有道士被戏弄的故事。在此仅举一则, 以说明神仙的荒诞无稽。李白在《赠嵩山焦炼师》序中说:“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 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 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彀居少室庐, 远行若飞, 倏忽万里。世传其入东海, 登蓬莱, 竟莫测其往也。”焦炼师当时名气甚大, 传说其“生于齐、梁时”, 自然是神其人、神其事而已。但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焦炼师, 在《广异志》中却是另外一种面目:“唐开元中, 有焦炼师修道, 聚徒甚众。有黄裙妇人自称阿胡, 就焦学道术。经三年, 尽焦之术, 而故辞去。焦苦留之。阿胡云, 己是野狐, 本来学术, 今无术可学, 义不得留。焦因欲以术留之, 胡随事应答, 焦不能及。乃于嵩顶设坛, 启告老君, 自言己虽不才, 然是道家弟子, 妖狐所侮, 恐大道将隳, 言意恳切。坛四角忽有香烟出, 俄成紫云, 高数十丈, 云中有老君见之, 因礼拜陈云, 正法已为妖狐所学, 当更求法以降之。老君乃于云中作法, 有神王于云中于刀断狐腰, 焦大欢庆。老君忽从云中下, 变作黄裙妇人而去。”焦炼师被妖狐几番戏弄, 颜面扫地, 威风与仙气荡然无存。这是以虚妄攻虚妄。由此可知神仙之事实无。李白在这方面又陷入了矛盾。
 
五、李白如何解决诸派学说的矛盾和冲突
李白虽然很勉强地把儒家、纵横、墨家诸派学说和道家、道教、释家各种思想拉到了一起, 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出世与入世两种极端对立的处世哲学融合。不过, 李白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经过反复的探索, 终于找到他自认为很完美而实质上却非常天真的人生道路:功成归旧林。他不无得意地写道:“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39]“所冀旌头灭, 功成追鲁连。”[22]“愿一佐明主, 功成归旧林。”[40]“功成谢人间, 从此一垂钓。”“意轻千金裘, 顾向平原笑。”[22]在李白选择的人生道路上, “功成”是条件, “身退”是结果;“功成”是李白入世思想的体现, “身退”是其出世观念的佐证。在李白的认识中, “身退”有两种, 一种是真实意义上的“身退”, 他从来未曾尝试过;另一种“身退”则比较独特, 是名义上的“身退”。在后一种情况下, “身退”不是结果, 而是条件, “功成”却反而变成了结果, “身退”是为了“功成”而选择的终南捷径。对李白而言, 舍弃科举而以隐逸 (既名义上的“身退”) 的方式来养誉待时, 也许是一条最恰当不过的建功立业的道路了。事实上, 李白在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时, 唐玄宗对他所说的话再明白不过了, 唐玄宗说:“卿是布衣, 名为朕知, 非素蓄道义, 何得如此?”唐玄宗所说的:“素蓄道义”就是指李白的“身退”幌子下的养誉待时。并且, 李白在这一次就差点得偿他建功立业的夙愿了。他上宣唐鸿猷一篇, 草蕃书, 在朝廷里是多少施展了一下身手的。但唐玄宗只是把他当成御用文人看待, 是要李白为其粉饰太平。玄宗曾露骨地说自己用李白的目的是“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 可以夸耀于后”[41], 真所谓一语道破天机。这与李白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格格不入, 再加上那些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之的小人进谗, 李白受朝廷冷落, 心灰意懒之下, 不得不请求还山。唐玄宗看不惯李白的狂傲, 也就借此机会打发了李白。功未成, 身自然不能退, 而为了“功成”, 李白又不得不以退为进, 屡屡作出“身退”的姿态来。但是, 已经走向没落的唐王朝再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了。
 
各种学说、思想对于造就伟大的李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它们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白, 并且最终铸成了李白的悲剧。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却不是一个思想家, 他无法将诸派学说融会贯通, 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 他得意时, 入世思想占上风;失意时, 出世思想是主流。倘若李白只是单纯的入世者, 他就会习惯于衰落时世的炎凉, 不会因为看不惯世事而隐遁;倘若李白只是绝对的出世者, 他就会彻底豹隐山林, 远离社会生活, 不会受到一点伤害。可他是李白, 是一个欲借出世之路而行入世之策的李白, 冷酷的社会环境仿佛将李白撕成了两半, 使他在退与不退之间痛苦地彷徨, 壮志难酬, 所以, 李白虽然欲在诗酒中去寻找慰籍, 但他的内心依旧在“功成”与“身退”的矛盾中挣扎, 无法摆脱。因此, 李白是悲剧的李白,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李白的“功成归旧林”的政治思想是一部悲剧曲谱。
 
参考文献
[1] ]上安州李长史书 .
 
[2 ] [6 ] [11] [2 4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3] [15] [2 3] [2 6 ]与韩荆州书 .
 
[4 ]孟子 .
 
[5] 行路难 .
 
[7] 长安州裴长史书 .
 
[8] 南奔书怀 .
 
[9] 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11]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
 
[12 ] [13]嘲鲁儒 .
 
[14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
 
[16 ] [17]送张祖丞之东都序 .
 
[18] 将进酒 .
 
[19] 赠崔侍御 .
 
[2 0 ]赠友人 .
 
[2 1]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
 
[2 2 ]武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
 
[2 5]史记·游侠列传 .
 
[2 7]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
 
[2 8]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
 
[2 9]留别广陵诸公 .
 
[30 ] [4 9] [51]古风 .
 
[31] 梁甫吟 .
 
[32 ]结袜子 .
 
[33] 拟恨赋 .
 
[34] 悲歌行 .
 
[35] 大鹏赋 .
 
[36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
 
[37]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
 
[38] [39]游太山 .
 
[4 0 ]感兴 .
 
[4 1]杂诗 .
 
[4 2 ]留别曹南君宦之江南 .
 
[4 3]登梅岗留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
 
[4 4 ]赠宣州灵源寺仲睿 .
 
[4 5]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
 
[4 6 ]寻山僧不遇作 .
 
[4 7]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人茶 .
 
[4 8]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
 
[50 ]留别王司马嵩 .
 
[52 ]本事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