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诗句出处:《奉和圣制至长春宫登楼望稼穑之作》;是唐朝诗人苏颋的作品。 |
帝迹奚其远,皇符之所崇。敬时尧务作,尽力禹称功。
赫赫惟元后,经营自左冯。变芜粳稻实,流恶水泉通。
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黄图巡沃野,清吹入离宫。
是阅京坻富,仍观都邑雄。凭轩一何绮,积溜写晴空。
礼节家安外,和平俗在中。见龙垂渭北,辞雁指河东。
睿思方居镐,宸游若饮丰。宁夸子云从,只为猎扶风。
《奉和圣制至长春宫登楼望稼穑之作》唐朝诗人苏颋的作品。【注释】:
凭:
①盛;大。《列子· 汤问》:“帝凭怒。”②烦闷;愤懑。张衡《西京赋》:“虽斯宇之既坦,心犹凭而未摅。”(斯:此。宇:指天地。摅:抒发。)③登临。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④欺凌。《南史·梁武帝纪上》:“戎狄内侵,凭陵关塞。”⑤靠;倚着。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独凭危槛思凄然。”⑥依靠;依仗。陆机《苦寒行》:“猛虎凭林啸。”⑦根据;依据。《隋书·礼仪志一》:“丈尺规矩,皆有准凭。”⑧满。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⑨任凭。元稹《城外回谢子蒙见谕》:“稚女凭人问,病夫空自哀。”⑩请;请求。曹松《己亥岁二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11)同“冯(píng)”。徒步涉水。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不意兆不由舟楫,凭流而渡。”(兆:人名。楫:船桨。)轩:
①供大夫以上的人乘坐的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而乘轩者三百人也。”②泛指车。江淹《别赋》:“朱轩绣轴。”③楼板。《后汉书· 班彪传附班固》:“重轩三阶。”④栏杆。江淹《别赋》:“月上轩而飞光。”⑤堂前屋檐下的平台。孙樵《书褒城驿壁》:“至有饲马于轩。”⑥长廊。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户之外为轩。”⑦房室。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⑧窗户。张协《七命》:“承倒景而开轩。”⑨车前高后低;车向上仰。《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zhì)如轩。”(戎车:战车。轾:车前低后高。)⑩高。钟会《孔雀赋》:“舒翼轩峙。”(11)飞。王粲《赠蔡子笃》:“归雁载轩。”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绮:
①[名]有花纹的丝织品。古乐府《陌上桑》:“缃~为下裙,紫~为上襦。”②[形]华丽。仲长统《昌言·理乱》:“妖童美妾,填乎~室。”③[名][绮窗]雕有花纹的木窗。鲍照《代朗月行》:“朗月出东山,照我~~前。”积:
①积聚;累积。《诗经·大雅·公刘》:“乃积乃仓。”(仓:谷物装仓。)也指堆积的谷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泛指堆积。《墨子·备城门》:“五十步积薪。”(薪:柴。)②积累;积蓄。《盐铁论·错币》:“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③积久渐渐形成的。包佶《立春后休沐》:“积病攻难愈。”(攻:治疗。)④多。《汉书·食货志下》:“夫悬法以诱民,使人陷阱,孰积于此。”⑤通“绩”。功业。《管子·权修》:“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写:
(一)①移置;传送。《史记·秦始皇本纪》:“发北山石椁,乃蜀、荆地材皆至。”②倾吐;抒发。《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③消除。《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④摹画;绘画。杜甫《画鹘(hú)行》:“写此神骏姿,充君眼中物。”⑤描写;写作。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诀:告别。)⑥书写;抄写。《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二)xiè ①同“泻”。倾注;宣泄。《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浍:田间大沟渠。)②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也作“泻”。与“补”相对。《素问·调经论》:“有余写之,不足补之。”③通“卸”。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晋书 ·潘岳传》:“发槅写鞍,皆有所憩。”④用同“泄”。泄露。王建《宫词百首》之九十九:“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晴:
①天空无云;天气晴好。袁峤之《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涣:流散。)②指雨雪停止,天转晴朗。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空:
(一)①空虚;什么也没有。《韩非子·初见秦》:“囷仓空虚。”宋玉《风赋》:“空穴来风。”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②不实;空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③白白地。《汉书·匈奴传》:“兵不空出。”④天空;空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⑤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并无实体,都是空的。《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现象。) (二)kǒng 孔;洞穴。《周礼· 考工记·函人》:“眡(shì)其钻空。”(眡:视。)《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三)kòng ①穷困。《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空:用如使动,使……穷困。师:众;众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回:颜回。庶:庶几;差不多。)②缺少。《法言·问神》:“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酒诰》:《尚书》中的篇名。)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③间隙;空子。《三国志·吴书·周鲂传》:“看伺空隙,欲复为乱。”④闲着;未被利用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上林中多空地。”(上林:苑囿名。)《论衡·命义》:“伯牛空居,而遭恶疾。”(伯牛:冉耕,字伯牛。空居:闲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