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初到建宁赋诗一首》 - 宋·谢枋得 |
释义 | 《初到建宁赋诗一首》 - 宋·谢枋得宋·谢枋得 自序:魏参政拘执役,行有期,死有日,诗别妻子,良朋良友。 雪中松柏愈青青, 扶直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 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 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 皇天上帝眼分明。 〔建宁〕今福建建宁。〔纲常〕本指三纲五常,此处指民族气节。〔龚胜〕西汉光禄大夫,王莽当权,他辞官归隐。王莽称帝,征他为上卿,他绝食而死。〔伯夷〕商朝孤竹君之子,周武王灭商,伯夷与弟叔齐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这是一首绝命词,作者谢枋得为南宋爱国志士,宋亡后举兵抗元,失败后转入山林,抗志守节,屡拒元朝的征辟。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福建参政魏天祐强行押送他进京,临行写此诗以明心迹,向妻子朋友告别。 首联借松喻志,表明自己不屈的气节。大雪压青松,而青松叶更翠枝更劲;傲雪挺拔的青松正是诗人人格的自我写照,是民族气节的象征。作者认为,此次被逼进京正是展示民族气节,完成自我人格的时机,这两句虽未言死而死志已定。颔联以典明志,龚胜不事新朝,忠于汉室,绝食自杀;伯夷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被孟子誉为“圣之清者”,两人皆因气高行洁,忠于故国宗室,为后人称颂。诗人与二人所处境地相同,决心效法前贤,以死保节。至此,诗人的死志已明。这两句对仗工整,铿锵有力,“天下”对“人间”说明宇宙空间的辽阔广大,正气必存其间;“岂无”对“不独”,表示肯定不移;“龚胜”与“伯夷”对举,同类共列,行志一致,流露出诗人的仰慕之情;“洁”与“清”相对,见出人格的高尚清贞,词义显豁,态度鲜明。颈联义礼共提,死生并举,轻重取舍,以示大义。采用整饬的对偶,紧接上联,进一步表明自己要为保持民族正气而死的决心。这里的“义”与“礼”不是一般的伦理纲常,而是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因义高而觉生之可舍,由礼重而知死之可轻。作者通过义礼与生死的对比权衡,选择了前者而放弃了后者,决心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尾联再次剖白心迹,指天为证,表现出作者胸怀坦荡与心志忠诚不屈。“南八”即唐代名将南霁云,安禄山反,他和张巡坚守睢阳,城陷被俘,敌人迫其投降。张巡对南霁云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骂贼赴死。作者兵败隐居守节,也是意欲有所为,数年后被拘北上,为表明自己不为不义所屈,始言及死,故借“南八”之事以写自己的心迹。并认为,若苍天有眼,定会对自己的心迹分明了然。诗写至此,作者崇高的品质,坚定的志向,不屈的精神,决绝赴死的态度已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此诗虽是一首绝命诗,却没有哀伤的情调,而呈现出视死如归的壮烈。作者真气在胸,对死已有充分的精神准备,故能从容镇定,大义凛然。在艺术上,此诗善于用典,工于对仗。用典精当,能十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自然流畅而不晦涩。全诗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全用对句,工稳整饬,严谨合律,词简义明。读此诗使人觉得浩然正气荡胸,置生死于度外。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