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兄蕴遐心,嘉遁性所便。”诗句出处:《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是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
杳杳尘外想,悠悠区中缘。如何战未胜,曾是教所牵。
远郊有灵峰,夙昔栖真仙。鸾声去已久,马迹空依然。
丹崖转初旭,碧落凝秋烟。松风共萧飒,萝月想婵娟。
内兄蕴遐心,嘉遁性所便。不能栖枳棘,且复探云泉。
中有冥寂人,闲读逍遥篇。联袂共支策,抠衣尝绝编。
徐行石上苔,静韵风中弦。烟霞湿儒服,日月生寥天。
新诗来起予,璀璨七义全。能尽含写意,转令山水鲜。
若闻笙鹤声,宛在耳目前。登攀阻心赏,愁绝空怀贤。
出处岂异途,心冥即真筌。暂从西府檄,终卧东菑田。
不嫌予步蹇,但恐君行膻。如能固旷怀,谷口期穷年。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唐朝诗人权德舆的作品。【注释】:
内:
(一)①里面。跟“外”相对。《左传·定公八年》:“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引申为内心。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②内室。《汉书·晁错传》:“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③旧称妻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④皇宫。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 (二)nà①接纳;交纳。后作“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②结纳;结交。《孟子·公孙丑上》:“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兄:
妻子的兄长。《晋书·阮籍传》:“~~潘岳每令鼓琴,终日达夜无忤色。”兄:
①兄长。《诗经·邶风·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据:依靠。)比喻先长出的禾苗。《吕氏春秋·辩土》:“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长:用如使动,使……生长。弟:比喻后长出的禾苗。)②对朋友的尊称。《南史·韦睿传》:“此事大,非兄不可。”③通“况”。1.更加。《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纵也。”(王:指商纣王。)2.连词,况且,表示递进关系。《管子·大匡》:“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乎?”蕴:
①积聚;蓄藏。《后汉书·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②包藏;包含。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真:真趣。)③深奥之处。《宋史·范祖禹传》:“平易明白,洞见底蕴。”④郁结。《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⑤通“煴”。闷热。《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大tài:过分。隆:隆盛。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⑥通“缊”。乱麻。《韩诗外传》卷七:“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蕴藉]1.蓄积。《后汉书·逸民传序》:“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2.含蓄宽和。《后汉书·第五伦传》:“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见轻:受轻视。)遐:
①远,兼指空间和时间。《尚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马中锡《中山狼传》:“奔走遐方,自迷正途。”②疏远。张居正《答中丞洪芳洲》:“将(qiāng)伯助予,幸毋遐弃。”(将:请。予:我。)③长久;久远。慧皎《高僧传》:“复何羡于遐龄?”④疑问代词,相当于“何”。《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遐心:
①离世的念头。《南齐书·苏侃传》:“悟樊笼之或累,怅~~以栖玄。”②疏远的心情。《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心:
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嘉:
①好;美好。《诗经·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指新婚。孔:很。旧:长久。)②吉庆;吉祥。《汉书·礼乐志》:“佻(zhào)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隐溢四方。”(佻:通“肇”。始。弘:大。昌:昌盛。休:美。砰隐:形容声音宏大。溢:充满。)③赞美;嘉奖。《汉书·礼乐志》:“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财贿:财货。流:放纵。)《论语·子张》:“嘉善而矜不能。”④喜爱。《庄子·天道》:“苦死道,嘉孺子而哀妇人。”嘉遁:
隐居避世。多作称颂之辞。《三国志·魏·管宁传》:“匿景藏光,~~养浩。”遁:
(一)①逃走;逃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郑,楚师夜遁。”(师:军队。)《庄子·则阳》:“遁其天,离其性。”②躲避;回避。苏轼《阮籍啸台》:“阮生古狂达,遁世默无言。”③欺骗;欺瞒;蒙骗。《淮南子·缪称》:“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史记·酷吏列传》:“上下相遁,至于不振。”④隐匿;隐藏。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谋,物无遁形。”《孟子·公孙丑》“遁辞知其所穷。”⑤放纵。《吕氏春秋·本生》:“遁焉,性恶得不伤。”(二) qūn [遁巡]同“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汉书·陈胜项籍传赞》:“九国之师循巡而不敢进。”性:
①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赋》:“人有异同之性。”②事物的本质。《孙子·势》:“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③性情;性格。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王蓝田性急。”④生命;性命。《左传· 昭公八年》:“莫保其性。”⑤身体。《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留侯:张良。)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便:
(一)①有利。《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②指利益。《汉书·娄敬传》:“臣愿见上言便宜。”③方便;便利。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归来得便即游览。”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周郎:周瑜。铜雀:台名。二乔:指大乔、小乔。)④顺便。《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却因人舟未便,一面收拾起身,一面寻觅便人。”⑤熟习。《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胡:指北方。越:指江浙一带。)⑥简便的;平常的。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⑦副词。就。《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旬日便退。”(旬日:十天。)⑧连词。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便宜]1.相机作某事。陈寿《三国志·魏书·牵招传》:“帝乃招招,使从便宜讨之。”2. 有利,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汉书·赵充国传》:“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条:分列条目。田:耕种。事:件。)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一折:“你正是得便宜翻做了落便宜。”(翻:反。落:失。) (二)pián ①安适;妥帖。《战国策·秦策三》:“食不甘味,卧不便席。”《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②巧于言辞。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言多令才。”(令:美好。)[便嬖(bì)]指君主身边亲信的小臣。《荀子·富国》:“观其便嬖,则其信者悫(què),是明主也。”(悫: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