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儒门事亲 |
释义 | 儒门事亲《儒门事亲》是综合性中医学著作。金张从正撰,约成书于金正大五年(1228),《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明嘉靖 二十年 (1541) 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日本小岛质朱墨精校本;《四库全书》本;清末民国多种石印本;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出版排印本;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张海岑校注本。 张从正 (1156—1228),字子和,自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医学家。家世业医,自少好读《内经》。善诗嗜酒,性格豪放,作风平易。学术思淑刘河间,医术高超,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齐名,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 一。曾一度被招入太医院供职。因不肯卑躬屈膝,马前唱诺,遂辞归乡里,悬壶应诊,并常与麻知己、常仲明等人游于水之上,谈论医学,为民诊病。他治病主张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金史本传》谓其“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在医学界独树一帜,世称“攻下派”。《儒门事亲》 一书,即是对其一生学术的总结,由其草稿,经过麻知己、常仲明的修改补充而成,是阐明其攻邪思想的代表作。其所以名 《儒门事亲》,盖 “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 本书共15卷,前3卷传为张氏手稿,其余各卷系常仲明、麻知已所收集整理。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戒,有诠,有式,有断,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 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繁碎,而大旨主于用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汗、吐、下三法,从理论到实践均作了详细论述。卷1-3以论辨的文体阐述攻邪理论,集中反映了从正的学术思想。如“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凡在上皆可吐式”、“凡在表皆可汗式”、“凡在下皆可下式”、“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等篇。卷6-9用医案的形式,旨在通过验案印证三法尽治诸病的论点。由于病案的记录比较真实,保留了较丰富的疾病记录资料。有些病案(如惊、因惊风搐)治法别出心裁,具有启发性。论述病证分风、暑、火、热、湿、燥、寒、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十一形。这种按病理变化分类疾病的方法,简要而全面。卷4-5及卷12叙述临证治法及方药。用药多承继寒凉派风格,于方剂治疗较少建树。卷10- 11论五运六气学说及风寒暑湿燥火为病。卷13收刘完素 《三消论》。卷14收录《扁鹊华佗察声色定死生诀要》、《标本中气歌》、《运气歌》、《十八反》等歌诀。卷15收录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治疗方药,分为18类。 本书的核心学术内容是:1、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此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邪气去则人身之元气自可恢复。2、汗吐下三法可以赅兼众法。遵 《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用汗吐下三法主治三部疾病。即凡病在表者皆可汗,凡病在上者皆可吐,凡病在下者皆可下。还扩大了三法的范围:引涎、嚏气、追泪——凡属上行者皆归吐法; 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属解表者皆归汗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属下行者皆归下法。三法都有严格禁忌,不可孟浪。3、对补法有独到见解。认为人体“唯以气血流通为贵”,“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精辟分析了攻补之关系,唯“无积无邪”的虚证病人,始可议补。4、重视饮食疗法。提出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的论点,主张在邪去之后,用谷肉果菜食养补益。 张氏的理论与方法,在当时已多有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较多。朱丹溪亦讥其偏,后世医家多屏而不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于过直; 又传其学者,不知察脉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为世所借口,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张氏的独特学术见解与高超医技,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如温病学家吴又可认为治温疫应以祛邪为急务,力主汗吐下三法开门祛邪,《名医类案》 谓之“俨然一张子和”;王清伍、唐容川的瘀血学说及活血祛瘀理论,也受到张氏启发。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