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佛典的结集
释义

佛典的结集

释迦牟尼传道四十五年,足迹遍及恒河中下游地区。从鹿野苑初转法轮,到于拘尸那伽逝世,在他的一生中,不知接触过多少人,说过多少次法。从现有资料看,除了初转法轮等少数几次之外,释迦牟尼的说法,大都是针对某些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是应弟子及其他人的要求,对一些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用佛教的术语来说,这叫做“对机说法”。即按照谈话对象的不同来确定谈话的内容与方法,以便通俗而有效地传播佛教教义。释迦牟尼所说的法,被当时的佛教教团视为修持的指南与行事的规范,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在弟子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前所述,终释迦牟尼一生,他没有写过任何一本成文的著作,他的思想与教义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弟子们中间流传。如果追寻释迦牟尼述而不作的原因,大约可以举出如下两点:
(1) 古代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大抵都采用口口相传的方法传播本派的思想与典籍。如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就是用口口相传的方法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不过是遵循古印度的这一传统罢了。
(2) 当时佛教传播的地区既不广,信奉的人数也不多。佛经中经常提到释迦牟尼有五百弟子。“五百”这个数字,在佛教中常常是一个约数,用来表示数量之大。因此,看来当时释迦牟尼弟子的数量,恐怕还不到五百名。由于人数不多,口头传教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也就没有产生用一个载体来传播佛教教义的想法。
可以想见,由于是口口相传,便不免产生记忆的偏颇与传承的讹误,这对于佛教的传播与教团的团结,都是很大的不利因素。释迦牟尼在世时,这个问题还不突出,因为释迦牟尼可以用他个人的威望来判断问题的是非及维护教团的团结。一旦释迦牟尼逝世,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前485年,释迦牟尼在从摩揭陀国到㤭萨罗国去的途中,在拘尸那伽逝世。当时只有大弟子、其堂弟阿难随侍身边。据有关佛经记载,正在其他地区活动的佛弟子们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都十分悲痛,纷纷赶来。据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当时正率领一批弟子在另一个地区活动。听到释迦牟尼逝世的消息,不少弟子忍不住失声痛哭。但这时却有一位比丘说:那有什么可悲伤的? 释迦牟尼在世时,规矩太多了。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能干。现在他死了,我们可就自由了。迦叶听了十分生气,认为释迦牟尼虽然逝世,但他生前的教导不能抛弃。也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把释迦牟尼生前的教导汇聚起来,成为全教团公认的规范,这些教导不但不可能流传下去,而且可能被抛弃、被歪曲。这样,很不利于教团的发展与僧侣的修持。于是萌发了把释迦牟尼的教导汇编起来的想法。
当年夏天,佛教徒按规定应举行夏安居,迦叶便把大家召集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外的灵鹫山,共同汇编释迦牟尼的遗教。参加者据说是五百个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具体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将他平时所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诲复述出来,复述时必须先说明释迦牟尼的这一段教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当着哪些人讲的。然后由参加集会的其他弟子们共同审定真伪,看这个人讲的是否与自己平时听到的释迦牟尼的教导相符。大家共同认可的,就作为释迦牟尼的遗教确定下来。佛教称这种方法为“结集”。所谓结集,就是弟子们在一起会诵经典的意思。现存的佛典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开头,然后说明释迦牟尼说法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等,就是这种会诵形式的反映。由迦叶召集、主持的这一次结集,在佛教史上称为“第一结集”。学术界认为,从第一结集起,佛教开始有了相对成型的经典。
据《五分律》等典籍记载,第一结集时,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背诵了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大家肯定下来之后,便称为“经”。号称“持律第一”的大弟子优波离则背诵了释迦牟尼关于修持与生活的各种规范,这些规范被肯定下来以后,便称为“律”。从此,经与律便成为佛教典籍的基本组成部分。
同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一样,不同的经典对第一结集到底由谁主持、有哪些人参加、由谁背诵遗教及会诵、厘定了哪些内容,说法各不相同。如《四分律》等经典认为,第一结集时,阿难除了背诵经之外,还背诵了专门解释经中奥义的“论”。后代佛教把经、律、论当作佛教经典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称作“三藏”。也就是说,《四分律》认为早在第一结集时,三藏已经齐全。《付法藏因缘传》也说三藏早就齐全,但认为论是由迦叶背诵出来的。而《迦叶结经》则说经、律、论三藏都是阿难背诵出来的。另外,还有些经典载说,除了迦叶在王舍城灵鹫山举行的结集之外,另有他人在其他地方也举行了对释迦牟尼遗教的结集。如《大唐西域记》卷九称,在迦叶召集五百上座举行结集的同时,有数百千比丘举行了另一个结集,共同会诵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等五藏。《大智度论》与《金刚仙论》则说,第一结集时,弥勒与文殊师利及十方佛在铁围山外,结集出大乘法藏。此外,还有不少不同的说法,这儿不一一列举。
学术界认为,第一结集时,佛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的一些教导会诵出来,形成最初的佛经,这是可以信从的。但是,当时是否形成完整的经、律、论三藏,尚可怀疑。至于说结集出杂集藏、禁咒藏等等,那完全是后代的附会,不足凭信。所谓结集出大乘法藏云云,也显然是大乘产生以后的传说。所以产生这些附会与传说,主要因为佛教后来分成许多派别,每个派别为了争取正统地位,为了维护自己学说的权威性,都把自己这一派的经典的产生上溯到第一结集,都编造对自己有利的传说。在古代,这是毫不足怪的。
最初的佛经虽然从第一结集开始就产生了,但当时未能摆脱口口相传的老传统,没有形诸文字。而且,各地教团都用其所在地的俗语来传承佛典,没有统一的标准语。这样,在佛教向各地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理解的歧异与传承的讹误,甚至产生各种人为的篡改,这也是佛教后来分裂成许多部派的原因之一。据有的经典记载,早在阿难在世时,就出现对佛典的篡改之举,阿难虽想纠正,但已无能为力。为了捍卫佛典的权威性与佛教教义的纯洁性,一些教团采用了比较严格的传承方法。《出三藏记集》卷五记述道安的话说:“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或十、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摒之,僧法无纵也。”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些教团则把佛典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形成所谓“贝叶经”。

贝叶经卷

贝叶经卷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