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体制 |
释义 | 体制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 律诗拘于声律,古诗拘于句语,以是词不能达。夫谓之行者,达其词而已,如古文而有韵者耳。自陈子昂一变江左之体,而歌行暴于世,作者皆能守其法,不失为文之旨,唯杜子美、李长吉,今专指二人之词以为证。夫谓之歌者,哀而不怨之词,有丰功盛德则歌之,诡异希奇之事则歌之,其词与古诗无以异,但无铺叙之语,奔骤之气。其遣语也,舒徐而不迫,峻持而愈工,吟讽之而味有余,追绎之而情不尽。叙端发词,许为雄夸跌荡之语; 及其终也,许置讽刺伤悼之意,此大凡如此尔。 行者,词之遣无所留碍,如云行水流曲折溶曳,而不为声律语句所拘。但于古诗句法中得增辞语耳。如李贺《将进酒》、《致酒行》、《南山田中行》,杜甫《丽人行》、《贫交行》、《兵车行》。 猗迁抑扬永言谓之歌……步骤驰骋斐然成章谓之行。 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有歌行: 古有 《鞠歌行》、《长歌行》。又有单以歌名者,单以行名者,不可枚述。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 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 兼之曰歌行。 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 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曰咏,曰谣,曰哀,曰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有别云。 七言古诗,概曰歌行。余漫考之: 歌之名义,由来远矣。《南风》、《击壤》,兴于三代之前; 《易水》、《越人》,作于七雄之世。而篇什之盛,无如骚之《九歌》。皆七言古所自始也。汉则 《安世房中》、《郊祀》、《鼓吹》,咸系歌名,并登乐府,或四言上规 《风》《雅》,或杂调下仿 《离骚》,名义虽同,体裁则异。孝武以还,乐府大演,《陇西》、《豫章》、《长安》、《京洛》、《东西门行》 等,不可胜数,而行之名于是著焉。较之歌曲,名虽小异,体实大同。至《长》、《短》、《燕》、《鞠》诸篇,合而一之,不复分别,又总而目之相和等歌。则知歌者曲调之总名,原于上古,行者歌中之一体,创自汉人,明矣。 今人例以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汉魏殊不尔也。诸歌行有三言者,《郊祀歌》、《董逃行》之类; 四言者,《安世歌》、《善哉行》之类; 五言者,《长歌行》之类; 六言者,《上留田》、《妾薄命》之类。纯用七字而无杂言,全取平声而无仄韵,则 《柏梁》始之, 《燕歌》、 《白》 皆此体。 自唐人以七言长短为歌行,余皆别类乐府矣。 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汉,唐人因之。 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 《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声成文谓之歌,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予按: 齐梁以前,七言古诗有“东飞伯劳”、“卢家少妇”二篇,不知其人、代,故题曰古诗也。或以为梁武,盖误也。如唐初卢、骆诸篇,有声病者,自是齐梁体。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如沈佺期“卢家少妇”,今人以为律诗。唐乐府亦用律诗。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 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 歌行之名,不知始于何时。魏晋所奏乐府,如 《艳歌行》、《长歌行》、《短歌行》 之类,大略是汉时歌谣。谓之曰行,本不知何解,宋人云“体如行书”,真可掩口也。既谓之歌行,则自然出于乐府,但指事咏物之文,或无古题,《英华》分别,亦有旨也。 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分乐府、歌行为二。 歌行之来也久矣。自上古春秋战国以来,代皆有作,至汉而《大风》、《垓下》,实开风气之先。厥后其作愈多,大约皆浑浩条畅,牢笼万象。迨入三唐,每多平衍,而古意难复,故近日徐伯鲁《诗体明辨》一书,遂列歌行为近体。然细按三唐诸家歌行,终与近体不肖。若以为与古作气味悬殊,则世运之升降为之,又不特歌行一体也。即如唐之五言古,其真同于汉魏之五言古乎? 乃不并列于近体而独列歌行,何也?且其中如李、杜二公,纵横变化,较之汉魏,虽去古稍远,然究不失汉魏遗意,顾可列之近体乎? 夫乐府,其音已不可知,至若歌行,则自汉魏迄唐,皆可得而求也。浑浩条畅,歌行是矣。曰吟、曰引,则取于悠长; 曰怨、曰哀,则取于凄切; 曰词者文丽; 曰谣者质俚; 曰弄、曰操,则疾徐兼用,以肖乐音。名作如林,其体虽多,大约与数者相近。惟沉潜而三复之,以渐得其神味,勿徒袭其皮毛,斯得之矣。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