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传统的半仙之戏
释义

传统的半仙之戏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双手向空如鸟翼。
——唐王建:《秋千词》

秋千,也作“靴靶”,或“半仙之戏”。在十多米高的木架上悬挂两绳。绳下端拴着横板,离地面一尺多高。比赛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到花朵或咬掉花朵者为优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拴一根尺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再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立两根杆子,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以碰铃次数多少定胜负。
相传,秋千为在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传入中原。另一说.秋千源于汉武帝,为汉后庭之戏,本云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语倒为秋千。隋唐时期,秋千先为皇宫内宫女们所好,以后越出宫墙,成为清明、寒食、端午等节日流行的民间游戏,深为妇女儿童喜爱。其实.秋千的起源与人类在早期社会中攀援树木,采集果实,在树枝上飘来荡去有直接的关系。现在彝族中有一种叫打藤秋,在两座小山头之间立秋干架,用粗藤拴在一小山头的树上,由一座山荡到另一座山,飞越过深涧。这就是最原始的秋千。
打秋千,“打”与“荡”因古音相近,所以一些地方亦称荡秋千。“万里秋千习俗同”,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二首》中的诗句。可见,打秋千是一项极为流行的体育游戏。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爱打秋千。纳西族人,每年夏历正月上旬都要举行历时四至五天的“秋千会”。一般以村为单位搭秋千,也有几个村合搭一个秋千。由男青年备料、安装,女青年出秋千绳。然后进行秋千仪式,先由父母健在、夫妻双全、儿女众多之男性长者试荡后,众人才争相赛荡。男女老幼均须荡秋千,以示除旧布新。秋千的架置,往往选择风光美丽的地方,或者有青青草地,或者有荫荫的树冠。这与节日欢乐气氛十分和谐。有些地方还用当年新娘结婚的红绳系于秋千作手扶,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平安占利。秋千会的最后一天,要由女青年备酒席款待所有荡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青年用锅烟抹女子的脸,互相追逐嬉戏。传说古时的秋千会中,常有魔鬼来捉美女.后来人们就用这种方法遮颜,防遭鬼害,故传为风俗。
云南苗族也有传统的“赶秋会”。很久以前,有一位英俊的青年猎手,在一次出猎时见一只老鹰叼着一个东西在天空盘旋。他射下老鹰一看,是一只精美的绣花鞋。他认为此物必出自勤勉女子之手,欲寻之,却又无法寻。后来有一位老翁指点他设一架秋千。招天下青年男女赶秋会。果然这位青年找到了绣花鞋的主人,终于结为良缘。从此传下赶秋会的习俗。赶秋会上,男女打扮一新,竞相嬉戏,尤其是小伙子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优胜者往往可获得姑娘的青睐。
清代《盐源竹枝词》曾对云南一带节日荡秋千活动作了十分生动的描写:“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姐妹艳桩(装)争夺丽,倩郎抛索送秋千。
打秋千,在柯尔克孜族称为“阿巴坎里钦克”,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打法。场地两端各有三根木杆支撑,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一米,横梁上悬挂六根呈“U”型的牛毛绳。这种游戏是由一男一女进行,两人面对面,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每人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毛绳上,然后双脚蹬动,越荡越高,颇为风趣。柯尔克孜人很喜欢这种游戏。而哈尼族打秋千却有一套遵循的规矩。先由追玛选择立秋架之地,主持祭秋仪式。打秋千开始前,追玛要甩动秋千绳三次并亲自打玩,然后村寨成员才能打秋千。秋千活动结束后,追玛再把秋千绳绕系架上,一直等到第二年更换新的秋架。而每次换下的秋架要放在新架的旁边,人们视为神灵无人敢取走.年复一年任其腐烂。其次,男的只能单打,不能双打;而妇女则单、双打均可,边打边唱。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多种秋千形式,如彝族的“磨秋”、土家族的“轮子秋”等。直得一提的是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我国宋代时还出现过“水秋千”,为百戏的一种。秋千架在两条彩画船上,表演时有鼓笛相和,“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