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鴛鸞。”詩句出處:《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驚禽一辭巢,棲息無少安。秋扇一離手,流塵蔽霜紈。 故侶不可追,涼風日已寒。遠逢杜陵士,別盡平生歡。 逐客無印綬,楚江多芷蘭。因居暇時遊,長鋏不復彈。 閱書南軒霽,縆瑟清夜闌。萬境身外寂,一杯腹中寬。 伊昔玄宗朝,冬卿冠鴛鸞。肅穆升內殿,從容領儒冠。 遊夏無措詞,陽秋垂不刊。至今群玉府,學者空縱觀。 世人希德門,揭若攀峰巒。之子尚明訓,鏘如振瑯玕。 一旦西上書,斑衣拂征鞍。荊臺宿暮雨,漢水浮春瀾。 君門起天中,多士如星攢。煙霞覆雙闕,抃舞羅千官。 清漏滴銅壺,仙廚下雕槃。熒煌仰金榜,錯落濡飛翰。 古來才傑士,所嗟遭時難。一鳴從此始,相望青雲端。
|
【註釋】:
伊:
①代詞。1. 指示代詞。這個;那個。《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方:一邊。)2.第三人稱代詞。彼;他。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江傢我顧伊,庾傢伊顧我。”柳永《蝶戀花》:“為伊消得人憔悴。”②語氣詞。無義。1. 用於句首。《詩經·豳風·東山》:“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懷:悲傷。)2.用於句中。柳宗元《敵戒》:“縱欲不戒,匪愚伊耄。”(匪愚伊耄:不是愚蠢就是昏庸。)伊昔:
從前,以往。江淹《雜體詩·王侍中》:“~~值世亂,秣馬辭帝京。”昔:
①同“臘”。幹肉。《逸周書·器服》:“焚菜膾五昔。”(膾:細切的肉。)②從前;往日。《鹽鐵論·非鞅》:“昔商君相秦也。”③陳舊;久遠。錢謙益《渡河聞何三季穆之訃》:“清言酌昔酒。”④通“夕”。夜晚。《莊子·天運》:“蚊虻噆(zǎn)膚,則通昔不寐矣。”(噆:叮。)⑤通“錯(cuò)”。交錯。《周禮·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tiǎn)而昔。”(紾:紋理粗糙。)⑥末尾;終瞭。《呂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昔昔]夜夜。《列子·周穆王》:“昔昔夢為國君。”玄:
①幽遠。《莊子·天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遠古君主治理天下,無為而治。)②深奧;玄妙。《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③天;天空。揚雄《甘泉賦》:“惟漢十世,將郊上玄。”④黑紅色。《尚書·湯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上天神後。”⑤泛指黑色。《呂氏春秋·孟冬》:“衣墨衣,服儇玉。”宗:
①宗廟;祖廟。《左傳·成公三年》:“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②祖先;祖宗。《漢書 · 宣帝紀贊》:“功光祖宗,業垂後嗣。”③宗族。同祖稱宗。《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④本;主旨。《老子》:“言有宗,事有君。”⑤尊奉。《史記·孔子世傢》:“孔子佈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⑥被別人尊奉的事或人。班固《離騷序》:“其文宏博麗雅,為辭賦宗。”《新唐書·陳子昂傳》:“初為感遇詩三十八章,王適曰:是必為海內文宗。”⑦派別。《元史·釋老列傳序》:“惟所謂白雲宗、白蓮宗者,亦或頗通奸利。”朝:
(一)①朝見。《禮記·內則》:“昧爽而朝。”②拜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qióng)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臨邛:地名。令:縣令。繆:詐。)③朝廷。《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諸將》:“漢朝陵墓對南山。”⑤政事。《西京雜記》卷一:“上(漢武帝)時服此裘以聽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後漢書·劉寵傳》:“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⑦介詞。面對;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這裡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詩經·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②日;天。白居易《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卿:
①古代一種高級官階、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對人的尊稱和敬稱。《史記·項羽本紀》:“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③古代君對臣下的愛稱。《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傢去。”冠:
(一)①帽子的總稱。《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跣xiǎn :光著腳。)②類似冠的東西。《聊齋志異·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 (二)guàn ①戴帽子。《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冠乎?’曰:‘冠。’”(許子:當時農傢許行。)②古代的一種儀式。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字:命以字。)男子成年也稱冠。《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沂:水名。風:吹風。舞雩:古代求雨之壇。)③居第一位。《史記·蕭相國世傢》:“位冠群臣,聲施後世。”鴛:
[鴛鴦]水鳥名。相傳雌雄偶居不離,古人稱之為“匹鳥”。比喻夫妻。《詩經·小雅·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畢、羅:皆捕鳥網。)溫庭筠《南歌子》:“不如從嫁與,作鴛鴦。”也比喻成雙成對的。鴛鸞:
①喻朝官的行列。李拯《退朝望終南山》:“紫宸朝罷綴~~,丹鳳樓前駐馬看。”②喻賢能的人。《洛陽伽藍記·追光寺》:“至於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接翼,杞梓成陰。”鸞:
①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山海經·大荒南經》:“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助詞。)②車鈴。後作“鑾”。司馬相如《上林賦》:“建華旗,鳴玉鸞。”③鸞車。辛棄疾《江神子》:“玉簫聲遠憶驂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