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赠汪伦》英译 |
释义 |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赠汪伦》英译 一、引言 古诗语言凝练,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与现代作品在形式、内容上有着极大的不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盛宴的举办, 中国诗词更走近我们的生活, 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18世纪开始, 翻译中国古诗词蔚然成风, 许多耳熟能详的诗歌被翻成各种版本, 打破上时空的局限。由于诗歌本身的特性, 对诗词的翻译应有更高的要求, 方能突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中国文化之美。 肇始于中国本土、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生态翻译学, 走过了扎实又初见成效的十年, 极有发展潜力和研究活力, 它将翻译过程类比生态环境, 探究其相互关系, 分析和阐释翻译中的各种现象, 丰富了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探析生态翻译学角度下《赠汪伦》的四种翻译版本。 二、生态翻译学及“三维转换原则” 1.生态翻译学。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 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 对翻译概念、翻译实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过程和译文评价标准都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解读阐释。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生态翻译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途径, 是运用生态理性、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生态翻译学结构庞大、内容繁复、既包含译学理论又具备强大应用指导功能。 2.“三维转换”。“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由生态翻译学提出, 是译界与时俱进的翻译理论和有效指导翻译实践的一把利器, 也被称之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三、原诗分析 《赠汪伦》是唐朝诗人李白于泾县 (今安徽皖南地区) 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全诗简短明了, 语言清新自然, 想象丰富奇特, 虽仅四句28个字, 朗朗上口, 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七言绝句之一。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前两句交待了事情的背景, 起句先写离去者, “将欲”表达出汪伦的送行出乎意料之外。次句, 次句继写送行者, 用了曲笔,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但人已呼之欲出。人未到而声先闻, 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之人;后两句抒情, 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 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 用衬托的手法, 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 把情感的虚无缥缈转变为现实的池水,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 又为结句预伏一笔。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 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 此句耐人寻味。“不及”二字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 空灵而有余味, 自然而又情真。后两句诗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 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四、从“三维”适应性转换角度比较《赠汪伦》译本 《赠汪伦》有多个译本, 笔者首先根据翻译的基本标准, 对各种版本进行了初步的筛选, 删去了一些在“语法”和“意思”方面还存在明显错误的版本, 然后选出了以下四种流传度较高的英译本——许渊冲译本、Tony Barnstone与Willis Barnstone合作的译本、Burton Watson译本、以及Obata译本, 而大多数对于译本的分析都停留在从语义学或者功能语篇分析的角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 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视角, 分析《赠汪伦》四个英译本在各个方面的得失, 从而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一个译本。 译1 (北极光文学翻译奖获得者许渊冲译) : I, Li Bai 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 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erflow.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it is not so deep, 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译2 (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Barnstone译) : On board and about to set sail, I suddenly hear you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shore.Peach Blossom Spring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your love for me is deeper as I leave. 译3 (20世纪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最多产的美国翻译家及汉学家Burton译) : Li Bai on board, ready to push off, suddenly heard the tr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Peach Flower Pool a thousand feet deep, is shallower than the love of Wang Lun who sees me off. 译4 (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独立的英译集的作者Obata译) :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 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1.语言维。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 对词汇诗句的工整、音韵和句长, 四种译本在语言维上的选择转换如下: 首先, 从形式上看, 四种译文都译成了四行, 既符合原文, 也符合了译入语英语诗歌的形式;其次, 从韵律上看, 原诗采取aaba韵, 从译文1、4韵律整齐, 为aabb韵, 虽没有与原诗完全一致, 但以韵律对韵律, 也体现了原诗的韵律美, 而译作2、3在韵律方面的把握不如1、4;再次, 从时态角度看, 译作1、2全诗均采用现在时, 而译作3、4有明显的时态变化, 笔者以为本诗应是有感而发, 有奋笔疾书之感, 原文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去时, 因此用现在时。最后, 从用词来看, 译文1中”about to go”和“suddenly”, 体现出汪伦送行的意料之外, 紧贴原文。而”however deep”和”not so deep”相互呼应,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同时, 许译中开篇用同位语进行解释, 如”I, Li Bai”交待了送别的主客体, 让读者理解更加顺畅。在译作2中, 忽略了送别的主客体, 同时, 在译作2和4中, “千尺”都属直译, 3中更直接译为”feet”, 但通过对原文的分析, 会发现, 这两句话更多的是用来抒情, 因此可以意译。 从语言维层面上, 许老先生的译本实属佳作。但值得注意的是, 四位大家对“桃花潭”的译本都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 树上开的花是blossom, 长在地上的花为flower, 所以桃花潭是否该译为表达是peach blossom lake。 2.文化维。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在文化维上突出文化内涵来宣传所译文本国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原诗的分析, 我们会发现“踏歌”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个词语, 是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 一边唱歌, 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可以边走边唱, 译作2、3、4都是进行了直译, 但是“踏歌”所唱的一定是送别的相关内容, 因此, 译作1更深入的理解了原文的意义, 进行了意译, 但是并没有对“踏歌”进行描述或者解释, 整体而言, 译作1的整合度相对较好。但在译作1中, 笔者认为英文中的ship和中国古代的“舟”有一定的区别, 是否用boat会更贴切。 3.交际维。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在交际维上调整信息量来适应读者的文化习惯, 帮助读者理解译文, 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中国古诗较少在诗中直接呼姓名, 而《赠汪伦》以诗人直呼自己姓名开始, 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 显得直率和洒脱, 也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而从英语方面, 称呼名字也代表着尊重和亲切, 从这一这方面看, 译作2和4略有欠缺。 五、结语 就全诗而言,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用词简洁、语言简单朴素, 却贴近原文意境, 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都相对的成功, 属于整合适应度较高的一种译作, 值得学习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赠汪伦》四种译本进行探析, 不难发现, 四个译本都各有千秋, 但在交际维和文化维上与原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整合适应度相对较高的是译渊冲先生的译作。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仍然任重道远, 但同时, 也发现生态翻译学在翻译过程中, 包括诗歌翻译, 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 极具活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