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五)借对(假对、假借对)
释义

(五)借对(假对、假借对)

利用汉字的同音字,在形式上构成对仗的对偶。
114.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


评析 利用谐音关系,将“杨”借作“羊”,于是上句中的“鸡”与下句中的“杨”构成对仗,虽然两个字在句中的意义对不起来不工,但是借音之后,上下句在字面上却是对仗极工的一联,诗的意蕴和意境也随之增加不少。
115.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李商隐《无题》)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的诗。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金烬暗”“石榴红”不仅是写景物,而且是抒情怀,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暗淡的残灯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和象征;“石榴红”给她又带来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伤感。诗人又借“石榴”之“石”为“石头”之“石”,与上句的“金”相对,字面严整的对仗形式,给诗增添了新的情味。
116.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评析 “沧海”即大海,在诗中用本义。又借它又一义“青绿色”与下句“蓝田”中的“蓝”相对,形成工整贴切的字面对仗,丰富了诗的意蕴,创造了诗的意境:沧海,月明,激起人们对“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联想,海月和泪珠溶为一体,抒发了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情怀。
117. 谜面:公门桃李争荣日。
(打三个国名)
谜底:德国、荷兰、比利时。
评析 此例在灯谜中称为遥对格,要求谜底与谜面在字面对偶的前提下,彼此的意义越不相干越妙,越能体现出别解的谜趣来。例中“公门”对“德国”;“桃李”对“荷兰”;“争荣日”对“比利时”。在形式上是极为工整的妙对,而在内容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充分显示了借对的特点。
118.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艇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曲江》)


评析 这是一首因仕途不畅,郁郁不得志而有感于暮春而作的律诗。一二句写靠典春衣买酒,三四句揭示醉酒的原因:借酒浇愁,故作愤激之言。“寻常”有“平常”之义,在古代又是长度单位,即八尺为一“寻”,“倍寻”为一“常”。诗句既用它的“平常”义,又用它的“长度”义,和下句的“七十”组成数字对,语意双关,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119.水春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李白《送内庐山寻女道士李腾空》)


评析 这是一联借对。为了使上句的“云母”中的“母”,与下句“石楠花”中的“楠”,在字面上相对,利用同音关系,借“楠”为“男”。于是字面和文意形成差异,给诗增添了一些情味。
120.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王维《崔录事》)


评析 为了追求字面的对仗,诗人借“节操”之“节”为“季节”之“节”,与上句“少年”中的“年”字相对,构成对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假借对。文意与字面形成的差异,体现出一些别解的诗趣。
121.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评析 “皇天”中的“皇”本无色彩之义,这里利用同音关系,借“皇”为“黄”,与下句中的“白”相对,构成字面上的对仗。
122.棘树寒云色,茵𫉗春藕香。
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评析 “清”在第三联中用它的本义,又借“清”与“青”同音,在颜色上与下句的“白”相对,既符合诗的对仗要求,又丰富了诗的意蕴。
123.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甫《九日》)


评析 诗的第二联巧妙地使用借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