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二) 解缙的“工夫精熟”论 |
释义 | (二) 解缙的“工夫精熟”论解缙(1369—1415),字大绅,号春雨,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成祖时擢侍读,命与黄准、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曾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后为李至刚等所陷死。善书,明何乔远《名山藏》云: “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明吴宽 《匏翁家藏集》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著有 《文毅集》,其论书之语主要见于 《春雨杂述》。 明初书家大多沿袭元人之风,取法魏晋以来帖学,注重功力。解缙论书即表现了此种倾向,他曾说: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庾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箒濡水,学书于砌,几石皆陷。”(《春雨杂述·学书法》,以下引文都出于《春雨杂述》)可见他提倡勤学苦练,以为书法之工来源于传授和临摹,只有通过千百遍的练习,方能掌握其中规律,因而他称赞古人勤于习书的精神。围绕着工夫,解缙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师承和方法。 就师承而言,解缙强调书法的传授,他反复说: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 《评书》)其评历代书家云: “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苏、米庶几。元惟赵子昂一人。皆师资,所以绝出流辈。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惜乎工夫未及,草草度时,诚切自愧赧耳。”( 《评书》)可见他极重视口传心授的作用,强调作书宜学有所本,师资深厚,智永之所以能开启隋唐一代之书,缘于其得二王真传;苏、米、子昂皆胎息前人,故能独步当时;解缙自己也说得笔法于詹希原。詹氏为元明之际的著名书家,尤善大字,丰坊《书诀》中论题署书曰:“本朝惟孟举(詹希原字)可配古人,自后未见其比也。”可见其书功之深厚。《春雨杂述》中专门立“书学传授”一条,历叙从蔡邕直至明初的书学传授谱系,以为书法之秘代代相传,要想臻其要妙,非得其正传不可。稍后的丰坊《书诀》中也以为执笔、运笔之法历代相传,以为前人之书 “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项穆之《书法雅言》则首标 “书统”,可见解缙之说的影响。 就方法而言,解缙对于执笔、用笔、结构章法等都很注重。其《书学详说》一条中就对上述各方面都详加论述,以为“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如他论用笔说: 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如是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 这里不仅备述了用笔的顿挫垂缩,虚实顺逆,而且强调了笔势的动感力度,也涉及到了字体的疏密奇正等问题,而且联系到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指出了感情可表现于笔墨之间的特点。由笔画字体而推及一篇,故解氏曰:“是其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絜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絜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他以为一篇之中,上下左右都应互相照应,如军中布阵,八方完备。他举出王羲之《兰亭序》的例子,以为其布置照应完美无缺,“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他于近人中最推重赵孟頫和詹希原,以为他们于书法之篇章结构上深得右军之旨,因而他总结说:“是以统而论之: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此钟、王之法所以为尽善尽美也。”他以为一字之中必有一笔振起;一篇之中,必有一二字极妙。正如陆机《文赋》中论作文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词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这样的论述都是颇合符艺术辩证法的。 解缙论书强调工夫,所谓工夫,表现在学有师承和尽其格法两个方面,并以为由工夫精熟而后可臻自然超妙的境界。他以为钟、王偶然所书却能合符天巧,“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惟日日临名书,无恡纸笔,工夫精熟,久乃自然。”可见他以为自然奇妙是出于日日临写的功夫,故他强调学书必须从模仿古人入手,“描搨为先,傍摹次之;双钩映拟,功不可阙”。他首先求与古人似,要求“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瑞之于瑁也;比而似之,如睨伐柯;察而象之,详视而默记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他以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学古求似的重要,在此基础上一旦贯通,便能“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乐”。这样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而他论草书时也说“以沉著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草书评》),说明他以正为本,以变为用的倾向。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