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三、量词移用 |
释义 | 三、量词移用是量词和名词的一种超常搭配。它不仅可以把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而且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给语言增添幽默、风趣的情味。 84.我沿着拥挤的、欢乐的 石板路寻觅—— 记忆里开过鲜花, 也布满荆棘。 十年前。我初来, 小镇上蒙一层半尺厚的沉寂; …… 土墙上,刷满 狂热而干瘪的标语…… (张承信《现实》) 评析 “沉寂”有了半尺的厚度,显示出感觉的强烈,又暗示了“十年内乱”时期,社会空气的凝重与沉闷。量词移就和形容词移就的修辞作用,基本相同,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事物的同时,传达了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描写和抒情得到有机的结合。 85.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评析 “大雪三日”,“上下一白”,雪景写得如此壮观,全靠“痕”、“点”、“芥”、“粒”等量词的精心造用。正是这四个微量量词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描写形容,反衬着壮观的湖中雪景,令人感到天地境界之大、之奇!四个量词,递次递小,直至微乎其微,在视线的移动中,写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的变幻境界,透露出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深沉感慨。 86.雷在山头跑, 雨在浪尖跳, 半山烟云一江风, 捧出串串湄江调。 (寒星《湄江小调》) 评析 用量词“串串”修饰歌声“湄江调”,是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超常搭配现象。歌声,唯有成串才能捧出;在雷跑、雨跳的自然环境中“半山烟云”、“一江风”交织而成的景色,才会如此旖旎动人。雷雨交加,烟云迷濛中的“湄江调”,雄浑、幽深,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87.三天前,厂里夜大办了个文学讲习班,我说了几箩筐好话,又找了团委书记的小门路,赖死赖活总算进去了。(方方《大篷车》) 评析 “话”无法用箩筐装,一但装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形象,好话之多可想而知。量词移用,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88.陶月明:我看不透他! 他现在还老实,谁知道是真是假呢?那天听说你们俩要来,他就说“得,来了两块麻烦”。(老舍《女店员》) 评析 以量词“两块”作修饰语修饰“麻烦”,看似不伦不类,实则合情合理,移用的量词“两块”将人物化,把说话人的轻视与生厌之情写得活灵活现。 89.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齿数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于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了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鲁迅《阿Q正传》) 评析 “颗”本是一个指称较小物体的量词,移用来说阿Q和小D的脑袋,显得十分可笑,增添了语言的幽默、诙谐的情趣。 90.我给你吆野兔赶走老鹰,看住偷果子的贼骨头,我这只老蛤蟆真还能给你添四两力哩! (叶文玲《小溪九道弯》) 评析 “两”是微量词,移用于“力”是一种缩小夸张。说话人用反语修辞的语言形式,表达了自夸、自矜的思想感情。 91.唉! 买上五两精细的东西, 常常要搭配上一斤蔑视的粗鲁; 扯上七尺的确良布, 往往要同时量上两丈最差的服务态度。 (李松涛《我又来啦! 王府井》) 评析 “五两”、“一斤”、“两丈”都是计量词,而作者却用求异思维方式让它们分别和“精细的东西”、“蔑视的粗鲁”、“最差的服务态度”进行超常规的搭配。将无法计量的礼貌和态度生动具体地计量出来,巧妙而艺术地批评了服务行业的不正之风,表达了群众的意见。 92.那么……是每天同我们搭几句腔的锅炉厂的师傅?哦,或者是造纸厂那个爱吹牛的干部?不,都不像,听得出,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我们差不多,不过“三磅”而已,哭都哭不出能登报的东西。(方方《大篷车》) 评析 “磅”是用来表示物体重量的,怎么能够用来表示文化水平的高低?作者巧妙地利用“水平”与“水瓶”谐音的关系,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也写出了嘲笑与轻视的感情。 93.在蓝幽幽透明的晨雾里,炽烈如火的迪斯科舞曲飞快地旋转着,洒下一片片欢乐,留下一张张笑靥和一串串歌声。(《伟大的愚昧》,选自《法制文学选刊》1988年第3期) 评析 “欢乐”成“片”,“笑靥”成“张”,“歌声”成“串”,物化后的抽象事物都有了具体生动的形象。量词移就,常具有比喻的修辞作用。化无形为有形,表现特殊的感情色彩和韵味。 94.后来有日本仁丹的广告船,一队一队,带着成列的红灯笼,沈填的空大鼓,火龙般的在里湖外湖闲穿着走,似乎抖散了一堆寂寞。(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评析 量词“堆”用于能够于堆积的物体,如“一堆苹果”、“一堆黄土”等。移用于抽象事物,人的精神情绪上,不仅使无形的情绪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情味。 95.你老姨夫一般总是用行动领导群众,关怀群众,可那不叫没言没语,那叫做一个好样子胜过一打儿号召,那叫干出一个暖人心的事强于一车好话。(刘亚舟《男婚女嫁》) 评析 “一打儿”是计量物品的件数的;“一车”是形容物品的体积与重量的,在此移用于“号召”和“好话”。使抽象的语言有了具体事物的属性。人们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96.秀兰弟心里有事,早早的就醒了,为了不惊扰雪娟,自己纹丝不动,脑子里想着一堆问题(李英儒《还我河山》) 评析 “一个问题”是常规语言,“一堆问题”是超常规语言,移就就是要打破常规。适合语境和情境的需要,来获取特殊的修辞效果。 97.当我走进来,你点头说,你好! 脸上浮起一朵难忘的微笑, 在商店、在公园、在饭馆, 这微笑像快活的风荡起波涛。 (刘湛秋《抒情与思考·微笑》) 评析 微笑本没有数和量,用“一朵”去修饰微笑,会使人们联想到花朵,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灿烂,那么的令人心醉。 98.一“窝”孩子 像一窝小猪 不给吃 就哼哼 (方冰《春荒》) 评析 “一窝小猪”说得通,“一窝孩子”似乎不合情理。可是在困顿、贫穷的家庭里,众多幼小的孩子正需大人喂养,于是一个“窝”字,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写出了迫于天灾人祸的愤懑心情。 99.该怎样赞美我们的拓荒者,发掘出你这林海的新秀;你捧一湖湛蓝的相思,献给第一只勘探的木舟。(骆耕野《九寨沟情思》) 评析 用“一湖”修饰相思,别致而新颖。大自然的美需要人们发现,在发现中,融合着深深的依恋。写活了湖,写活了人,写活了幽幽的情思。 100.雨中的海,濛濛的一片,似缀满晨雾般的令人感到朦胧。汹涌的波涛,雪白的浪花,以及在雨中急于找栖息之所的野鸽,为我眸子凭添一抹淡淡的秋愁。(邓荣坤《秋雨》) 评析 “一抹”本是调色用墨的动量词,移用来形容“秋愁”,使得秋愁有了鲜明的色彩和浓郁的感情。波涛、浪花、野鸽所构成的雨中海景,绘画进作者的眼帘,触景生情地联想,才有了量词“一抹”的移用。 101.在枫林里,虽然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的闲静野趣,然而当枫叶纷飞时,却常常带给人们一缕淡淡的哀愁,正如秋天使人多愁善感一样。(苏鸣杰《拾得满林醉梦》) 评析 描写丝状物体的量词“一缕”移用来描写“哀愁”,不仅赋“哀愁”以形状,而且说明了“哀愁”的程度,给人以具体、强烈的帮助读者品尝秋的特殊的情味。 102.一岭一岭, 波涛向我涌来, 我张臂开襟, 拥抱大海。 (孔孚《东行掇拾·母与子》) 评析 “一岭一岭波涛”含有浓厚的比喻色彩。名词“岭”移用作量词,描写波涛,具有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美感。既有岭一样的高大雄壮,又有波涛的汹涌激荡。 103.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鲁迅《药》) 评析 这是《药》的最后一节,对坟场的环境描写。声音有了“一丝”的感觉,使得微弱的声音有了具体的形象,这微弱的声音反衬着“死一般静”,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华大妈与夏奶奶的相见,提供了典型的场景。 104.记忆给我们带来慰藉 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 让它们在这纸片上凝固 凝固了你的笑,你的青春 生命的步履从这里再现 领你来会见自己 (席幕蓉《少女的纯情·题照相册》) 评析 “朦胧”是一种抽象无形的感受,用移用的量词“一团”去描写,似乎有了具体的形体。“往事凝固在相片上”说法就显得合情合理。量词移用是一种特殊语境和情境中的超常搭配,要注意前后词语组合时的协调一致。 105.这么老大一个县,这么老大一摊事业,这么复杂的情况,该县委书记左遮右挡招架的,前思后想考虑的,海啦!(刘亚舟《男婚女嫁》) 评析 “量词移用”还能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特别的情味。如果把“老大一摊事业”中的“一摊”删掉,语言的情趣就不浓了。 106.就是那样的,在异域巡行数万里,十一万九千六百分钟,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要做个不带一星霉气困色的体面中国人! (赵淑敏《我是中国人》) 评析 “一星霉气”是极言“霉气”之少、之弱,抽象的“霉气”有了具体的表现,为读者的联想提供了依据。炎黄子孙的自尊自重感,才显得如此鲜明和珍贵。 107.一星嫩绿 钻出土层。 它纤细,却像 尖尖的针锋。 (郭欣《春歌·幼芽》) 评析 名词“星”移用作量词,开拓了读者的想像空间;“星”与“芽”之间有何联系?读者可以凭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品味其间的情味。 108.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鲁迅《示众》) 评析 用“一座”修饰“背脊”,背脊的宽阔、雄壮立刻显示出来。量词移用有时具有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作用。文例中的“一座”使人联想到高大的山岭,雄伟的建筑物。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