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骠国乐》 - 唐·白居易 |
释义 | 《骠国乐》 - 唐·白居易唐·白居易 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 骠国乐,骠国乐, 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陁, 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 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 花鬘抖擞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 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 至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閤门, 俯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 请书国史传子孙。 时有击壤老农夫, 暗测君心闲独语。 闻君政化甚圣明, 欲感人心致太平。 感人在近不在远, 太平由实非由声。 观身理国国可济, 君如心兮民如体。 体生疾苦心惨凄, 民得和平君恺悌。 贞元之民若未安, 骠乐虽闻君不欢。 贞元之民苟无病, 骠乐不来君亦圣。 骠乐骠乐徒喧喧, 不如闻此芻荛言。 骠国乐是在贞元十七年(801),由雍羌王子舒难陁献来。古代羌族多散居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一带,故该乐也是来自中国的西南部。白居易写此诗虽和其它讽谕诗一样,寓有警戒意义,但诗人毕竟是个乐舞爱好者,所以诗中描写骠国乐的舞蹈动作、舞者服饰,很有特色,给人的印象是那么生动、鲜明。“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椎髻”、“文身”应是男演员的打扮。而“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抖擞龙蛇动。”中的“珠缨”、“花鬘”则是女演员的装饰。随着吹起玉螺,敲起铜鼓,因腾踏跳跃而耸动了椎型发髻,也使“花鬘”抖擞如龙蛇游动。一个“耸”字,一个“踊”字;一个“摇”字,一个“动”字,把骠国乐的舞蹈写活了,写出了男女双舞,力度的强与弱,速度的急与缓,动作的刚与柔,相互交织,协调配合,组成了一幅力的均衡、对比,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图画。 和诗人的其它一些乐舞诗一样,《骠国乐》也是有所为而作。因此,诗的下半首,用了一对鲜明的对比以指责时弊。当雍羌王子献乐并带来“臣父愿为唐外臣”的信息,于是那些佞臣诸侯都来伏拜表贺,上奏皇上,把骠人献乐一事载入国史,传给子孙。在此狂欢欲昏的时刻,却有一“击壤老农夫”对此甚有反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国君,“欲感人心致太平”,要在目前,不在将来,要做近事,做实事,而并非由于声音听觉之美。同时,诗中还作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国君如人心,人民如身体。身体有病,内心应痛苦,真正致身于治国理政的国君总是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而如人民得到和平安居,国君也才应该高兴。所以,人民能不能过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生活,和骠国乐的有无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借草野鄙人的批评表达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并和副标题“欲王化之先迩后远”的要求相一致。 本诗虽旨在警戒,诗人对乐舞的描写笔墨不多,但骠乐舞者的形象,其耸动椎髻、腾踊文身、炫转朱缨、抖擞花鬘的舞姿,描写得精湛而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观其形,读后如欣赏了一次具有鲜明、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