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黄鹤楼
释义

黄鹤楼

诗词简介
          唐代崔颢的七言律 诗。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蛇山的黄鹄矶头,背依蛇山,下临 长江。相传最早建于三国吴黄武二 年 (223) ,历代屡毁屡建。修长 江大桥时拆除,楼前塔迁到附近的 高观山。诗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和 感慨,因而以《黄鹤楼》为题。全 诗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 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首联写黄鹤楼 的来历。《南齐书·州郡志》载, 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 《寰 宇记》载,三国时仙人费文祎驾鹤 在此休息过。过去人们认为,黄鹤楼 因此得名。“昔人”指这些过去的 仙人。颔联写作者的感受: 黄鹤一 去不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 悠飘荡。这里多少透露出一点寂寞 之感。颈联写登楼所见景色: 汉阳 晴朗的郊野的树木,清晰可数;鹦 鹉洲上茂盛的芳草,一片碧绿。尾 联写对故乡的怀念: 在暮色苍茫时 想到自己的故乡,在烟雾笼罩的江 上又看不见,不得不使人愁绪满 怀。这首诗历来被人推崇。传说李 白登黄鹤楼时说: “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终于使他 打消了题诗的念头,敛手而去 (《唐才子传》卷一) 。他的 《登 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就是模 拟这首诗的。严羽《沧浪诗话》称 这首诗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 huánɡ hè lóu 》 
    《 黄    鹤 楼  》 
    .[ tánɡ ]. cuī hào 
    .[ 唐   ]. 崔  颢  
    xī rén yǐ chénɡ huánɡ hè qù , cǐ dì kōnɡ yú huánɡ hè lóu 。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 
    huánɡ hè yí qù bú fù fǎn ,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ɡ yōu yōu 。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qínɡ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ɡ shù , fānɡ cǎo qī qī yīnɡ wǔ zhōu 。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 
    rì mù xiānɡ ɡuān hé chù shì ? yān bō jiānɡ shànɡ shǐ rén chóu 。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翻译】
    那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乘着黄鹤
    消逝在天的尽头,
    此地只剩下孤伶伶的一座黄鹤楼,
    仙人与黄鹤一去再不会回返,
    只留下白云千载永恒地飘游。
    晴光下,汉阳平川的树木葱葱郁郁,尽收眼眸,
    萋萋的芳草,盛长在鹦鹉洲头。
    在昏暗的暮霭中,哪里是我的家乡?
    空有江上的烟波浩渺,使人忧愁。

    【逐句翻译】

    昔人已乘白云去,昔日仙人已乘着白云远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此地只留下一座黄鹤空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一离去哟就不再返回,
     
    白云千载空悠悠。千年来白云依然飘忽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川阁边的绿树历历在目,
     
    芳草萋萋鹦鹉洲。茂盛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傍晚时到何处去眺望故园,
     
    烟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烟波勾起我无限乡愁。
  •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上,下临长江。 
    ②昔人:指传说中的骑黄鹤过此的仙人。关于仙人说法不一,一说三国蜀费文禕登仙,常乘黄鹤在此楼憩驾;一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 
    ③“白云”句:白云长久地空自浮荡。 
    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⑥萋萋:茂密的样子。 
    ⑦鹦鹉洲:在武昌北长江中。 
    ⑧乡关:乡城,故乡。
  • 【集评】 宋·严羽:“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
    宋·刘辰翁:“但以滔滔莽莽,有疏荡之气,故称巧思。”(《盛唐诗评》)
    元·辛文房:“崔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唐才子传》卷一)
    明·陆时雍:“此诗气格高迥,深若天成。第律家正体当不如是。以古体行律,在五言不可,何况七言?后人因太白所推,莫敢龃龉耳。”(《唐诗镜》)
    明·梁桥:“此诗首二句先对,颔联却不对,然破题已先对,如梅花偷春而先开,谓之偷春格。”(《冰川诗式》)
    清·毛奇龄:“此律法之最变者,然系意兴所至,信笔抒写而得之,如神驹出水,任其踸踔,无行步工拙裁摩,拟便恶劣矣。前人以此为唐律第一,或未必然,然安可有二也。”(《唐七律选》)
    清·吴昌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订唐诗解》)
    清·沈德潜: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点评】 这首诗写诗人站在暮色苍茫的黄鹤楼上,眺望烟波滚滚的长江,美丽的神话逗起诗人对悠远昔日的凭吊,抒发了怀念乡土的情思。气势雄深,情彩悠美,语言畅达,是古诗中少见的诗章。所以,沈德潜就说这首诗的“擅千古之奇。”而使哲人叹服。诗以古调入律,十分别致。
  •     黄鹤楼是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的长江流域三大名楼之一。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修建长江大桥,旧楼拆毁,1981年开始重建,1985年落成重建的黄鹤楼仍雄立蛇山之巅,楼高五层,飞阁流丹,雕栏玉砌,气势宏伟。
        古今文人骚客,一至江城,无不登临黄鹤楼。极目楚天,登高揽胜,诗词佳作,多不胜举。而堪称咏黄鹤楼之绝唱者当推崔颢之七律《黄鹤楼》。
       诗的首联,诗人借传说落笔。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处,又传说费文登仙驾鹤于此处,于是大诗人借此着墨:仙去楼空,昔是今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颔联顺着首联的意蕴生发开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往事已矣,岁月不再,仙人黄鹤已杳,唯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抚今追昔,陡增岁月难留、世事茫茫、人生短促的感慨。
       诗由前面的怀古转到后面的思乡,其过渡十分自然。“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贯穿古今,上承怀古,下启思乡,即由对仙人故事的悬想引出眼前的景物,进而又由眼前的景物引出思乡之情怀。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楼上凭栏,向西望去,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向北望去,鹦鹉洲头,芳草萋萋;再向西北远眺呢?那不就是诗人的故乡汴州了吗?然而,故乡却在千里之外,是望不见呀!望呀,望呀,望见的只是暮色中长江的浩淼烟波而已。于是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了。诗人思乡之情就是在这观景之中蕴酿、萌生、强化的。可见颈、尾两联也是一气呵成,天衣无缝。
        如果说这首诗的前半是用的散调变格,那么后半就整饬归正了。你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多么工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平仄多么和谐。诗的前半和后半,就其用律而言,是先放后收,先变后正;就其文势而言,是一贯到底,一气呵成,不露痕迹地把前后的怀古与思乡融合在一起。无怪乎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     崔颢是盛唐时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他的七律《黄鹤楼》,在当时和后代都极受人们的赞扬。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在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岸桥头黄鹤矶。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传说费文袆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崔颢在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来登此楼,自有吊古伤今之感。诗即从楼的得名着笔,然后生发开去。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黄鹤无踪,白云空在,千载悠悠,正表现了世事茫茫之感。仙人跨鹤登仙,本属子虚乌有。但诗人却以无作有,借对历史古迹的怀念,渗透出一缕凄情,表现了他此时此地的无限惆怅的心情。诗人登楼远眺,黄鹤楼周围白云飘浮,苍天寥廓。前四句从古写到今,又从近及远,气魄雄大,表现了诗人昂然旷放的心胸。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黄鹤楼与汉阳隔江相望,故先看到“晴川”(指汉江);后看到汉阳的树。天气晴朗,山川树木,格外清晰。汉阳长江边上的鹦鹉洲,也是芳草萋萋,不禁使人想起《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尾联归思难禁的意思。尾联两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诗人的家乡在汴州,尽管极目远眺,但如何望得见呢?从而发出了“何处是”的疑问,兴起了“使人愁”的感叹!
    这   首诗写登楼所见的景物和怀古思乡的心情,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诗人把人们某种共同性的心理状态写得委婉细腻,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上,李白一些七律,确有学习崔颢的明显印记,如《登金陵凤凰台》诗: “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如《鹦鹉洲》,也明显受崔颢诗的影响。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一气旋转,绝无半点滞碍。曾有人严厉批评崔颢此诗不合格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即如第三联看似对仗,实则不对,因为“历历”字贯下“树”字,而“萋萋”则连上“芳草”字。实际上,近体诗定型的盛唐时期,格律还没有后代那样森严;有才气的诗人,往往在格律上有所突破。崔颢此作,作为七律典范之一受后人称许,并非偶然,正如沈德潜所说的: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这是首家喻户晓、人人赞赏的名诗。前人众口交誉:“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吴昌祺《删订唐诗解》)“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唐诗别裁》)
         它也是一首传说纷纭的诗。一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抒怀,但一见崔诗,即叹然而止,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而去。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从中可见人们对这首诗的赞美之意。另说黄鹤楼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因名其山为黄鹤山,山上的楼也因此而以黄鹤名(《齐谐志》)。又说费文祎登仙后驾黄鹤归来,在此山休息,山、楼因此而得名(《唐诗鼓吹》转引《鄂州图经》语)。还说荀环爱好道家修仙之术,曾在此山见仙人乘黄鹤而下,与他同饮美酒,饮毕即骑鹤而去(《述异记》)。山与楼是因黄鹤仙人而名闻天下,还是因为本有黄鹤山黄鹤楼,后人附会成众多传说,今天已不可考,也不必考了。
       这是一首人人皆知的名诗,之所以成为名诗,在于它真挚的感情、高远的旨意、优美的格调与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法。
      首联述神话传说:壁上画鹤,画鹤下壁而舞。黄鹤翩翩飞舞,仙人乘鹤远去,至今踪迹杳然,留下的只是这座雄伟壮丽的黄鹤楼。这两句给人留有充分想象的时间、空间,不禁使人思接千载,遥视万里。
       颔联承上而下,借传说生发开去,以本属虚无的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以无说有,反说黄鹤一去不返,给人以奇丽之感,向往之情:黄鹤去而不返,它离去千载,如今又在哪里?是否还会飞抵这儿?它在别处是否也留下了同样令人神往的传说?千年以来的人们,都曾盼望有人能给予回答,希望能亲眼见到这个美丽传说的延续。但谁也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谁也没有再见,也不可能再见这美丽传说的重现。即使在楼旁不停掠过的白云,也难寻黄鹤与仙人的踪影。
       一、二联极写虚无之事,三、四联则实写楼中所见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愁。诗人登楼所见,夕阳晚照下的白云飘忽变幻,满山满川的花草绿树点点片片,飞蝶鸣鸟忽起忽伏。而眼底的鹦鹉洲又不能不使人想起汉代被江夏太守黄祖杀掉的《鹦鹉赋》的作者祢衡的不幸遭遇。“芳草萋萋”四字,暗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典,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末联的乡关之思和失意之情:登楼远眺者心中惆怅不已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和游子有家难回的遗憾。
          这首诗前两联“黄鹤”二字连续出现,平仄并不合律,颔联也不对仗。后面两联才整饬归正,遣字用词都合乎律诗的要求。古往今来,许多合律的诗并不流传,而这首并不严守格律的诗却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传颂不息。看来诗歌的格律固然重要,而诗歌的意境才是它的生命所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