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據襄陽播盛名,問人人道是詩星。”詩句出處:《句》;是唐朝詩人盧延讓的作品。
隻訛些子緣,應耗沒多光。
臂鷹健卒懸氈帽,騎馬佳人卷畫衫。
每過私第邀看鶴,長著公裳送上驢。
名紙毛生五門下,傢僮骨立六街中。
雲間鬧鐸騾駝至,雪裡殘骸虎拽來。
樹上咨諏批頰鳥,窗間壁駁叩頭蟲。
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
渡水蹇驢雙耳直,避風羸仆一肩高。
高據襄陽播盛名,問人人道是詩星。
涼雨打低殘菡萏,急風吹散小蜻蜓。
|
【註釋】:
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據:
①依據。《漢書·酷吏傳贊》:“趙禹據法守正。”②通“倨”。傲慢。《呂氏春秋·懷寵》:“子之上無道據慢。”襄:
①沖上。《書·堯典》:“湯(shāng)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湯湯:水勢盛大的樣子。方割:為害四方。懷:包圍。陵:土丘。)②高。張衡《西京賦》:“襄岸夷途,脩路峻險。”(夷:平坦。脩:長。)③高舉。《漢書·鄒陽傳》:“臣聞交龍襄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咸集。”(交:同“蛟”。咸:全。)④完;完成。張居正《答王鑒川計貢事利害》:“又與公同心,必能共襄大事。”又輔助;幫助。⑤除去。《詩經·鄘風·墻有茨》:“墻有茨(cí),不可襄也。”(茨:蒺藜。)⑥移動。《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⑦通“驤”。駕車的馬。《詩經·鄭風·大叔於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播:
①撒種。《詩經·豳風·七月》:“其始播百谷。”②散佈;佈施。張衡《思玄賦》:“播餘香而莫聞。”(餘:我。)③分散。《尚書·禹貢》:“又北播為九河。”④遷徙。《後漢書·史弼傳》:“周有播蕩之禍,漢有爰盎之變。”(愛盎:人名。)⑤舍棄。劉向《九嘆· 思古》:“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度:法度。錯:置;放下。)⑥通“簸(bǒ)”。搖動。《莊子·人間世》:“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鼓:指抖動。筴:小簸箕。 精:精米。)盛:
(一)①興旺;興盛。《韓非子·解老》:“有死生,有盛衰。”②繁茂;茂盛。《莊子·山木》:“見大木枝葉盛茂。”③多;豐盛。《後漢書·井丹傳》:“更致盛饌乃食。”④大;極度。《國語 ·魯語上》:“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⑤隆重。《北史·高閭傳》:“豈可聖明之辰而闕盛禮。” (二)chéng ①裝在祭器中作供品的谷物。《左傳·桓公六年》:“粢(zī)盛豐備。”(粢:供祭祀用的谷物。)②把物品裝進器皿中。《莊子·逍遙遊》:“以盛水漿。”③容器。《禮記·喪大記》:“食粥於盛。”④容納;包容。《呂氏春秋·君守》:“身以盛心,心以盛智。”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問:
①詢問;與“答”相對。《史記 · 管晏列傳》:“晏子怪而問之。”②責問。《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復:返。)③管;幹預。柳宗元《童區寄傳》:“恣所為不問。”(恣:放任。)④慰問;問候。《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⑤贈送。《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⑥通“聞”。1. 音訊。《晉書·陸機傳》:“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傢問。”(羈寓:寄居。)2. 名聲;聲譽。《詩經·大雅·文王》:“宣昭義問。”(宣昭:宣揚昭示。)人道:
①為人的法則。《易·系辭》:“有天道焉,有~~焉,有地道焉。”②人倫,倫理。《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之大者也。”③謂男女結合。《詩·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鄭箋:“如有~~感己者也,於是遂有身。”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是:
①正確。與“非”相對。《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糾正;訂正。《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察:審察。)④表示判斷,是。《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⑤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連詞。相當於“於是”。《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⑦助詞。用以前置賓語。《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韓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國是]國傢大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定國是之詔既下。”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星:
①星星。天空中能發光的天體。王勃《滕王閣序》:“物換星移幾度秋。”②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成公綏《天地賦》:“朱鳥奮翼於星張。”③星象。沈彬《入塞》之二:“戍樓閑上望星文。”④零星。《西遊記》第二十七回:“耳中鳴玉磬,眼裡幌金星。”⑤稱桿上記數的點。賈島《贈牛山人》:“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