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马说
释义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
策之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尽其材(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执策而临之曰(15): “天下无马(16)”!呜呼!其真无马耶(17)?其真不知马也!

(《韩昌黎全集》)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着称。②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③辱——屈辱,埋没。奴隶人——这里指平庸的牧马或驾驭马匹的人。④“骈(pian)死”句——与一般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骈:并、同;槽:盛饲料的器具;枥:马厩。⑤“不以”句——不能作为千里马被人称呼。⑥“一食”句——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小米。这是极言千里马的食量大。⑦食马者——喂马的人。食(si):作动词用,同“饲”。下文“食之”的“食”用法与此相同。⑧是——这。⑨“才美”句——才能和长处无法表现出来。⑩且欲——将要。等——同,一样。(11)安求——怎能责求。(12)策之——鞭打、驾驭它。道——此指千里马与众不同的特性。(13)尽——满足。材——本能,指千里马的食量。(14)“鸣之”句——惹得它发怒嘶叫却又不通晓它的心意。鸣之:使它叫。而:却。(15)执策——拿着鞭子。临——靠近。(16)无马——没有好马。(17)其——岂,难道。下句的“其”字表示强调语气。
赏析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篇中最为传诵的一篇。《战国策·燕策》里有两个着名的典故,或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艺术构思。
其一是“千金买骨”的故事。据说,燕昭王为了治理燕国,渴求人才。臣下郭隗对他说,古代有个国君想买千里马,派近侍持千金去访求,三月,得知某地有一千里马,但当他到那里时,马已死,他便花五百金买回马骨。国君怒。近侍说,只要把此事宣传出去,自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果然不到一年,国君买到好几匹千里马。郭隗接着对燕昭王说,如果您果真要求贤,就请从我开始做起吧!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筑黄金台,待以师礼。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贤人都分别从魏、齐、赵等国投奔燕昭王。
其二是“伯乐一顾”的故事。有人上集市出卖骏马,但连续三天无人赏识。他便去见善于相马的伯乐,请伯乐去看看他的马,并且“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做出很喜爱的样子。伯乐满足了他的请求,结果人们争相购买这匹骏马,一天之间,涨价十倍。
于是,后代作家常分别用千里马喻贤人,“伯乐一顾”比喻贤人得到知音。《后汉书·隗嚣传》: “数蒙伯乐一顾之价”。宋人黄庭坚诗: “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韩愈自己也曾在《送温处士序》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马群遂空。”而在本文中,作者更巧妙地将这两个典故熔为一炉,形成通篇用比喻的整体构思。在这里,虽然从字面看来,句句是“说马”,诉说千里马如何辱于“奴隶人”之手。但这些字面深深唤起了读者的联想——不论是有文学修养的读者联想到有关典故,还是一般的读者仅因千里马不遇伯乐与贤人不遇知音的相似属性产生联想,总之,这样的艺术构思使读者不难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 慨叹贤才难遇知音,并揭示其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苦闷。文章的这种构思,不但较仅诉诸逻辑推理的议论文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而且比通常先打一个比喻,然后着几句议论的写法,也更加寄慨遥深,委婉而有情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9:52